一生“邮”情怀
来源:中国邮政网时间:2019-05-24

  口述人:封丁武(曾任河北石家庄平山县邮电局局长)  记录人:丁源

  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年,新中国成立。尚在幼年,记忆微浅,只是那街道上挥动的国旗,那片红色的海洋,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深处。

  12岁那年,“三年困难时期”使原本就贫穷的家乡雪上加霜。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地里的茅草、山药蔓碾成粉末,做成团子来充饥。吃这种团子也是需要技巧的,在它进入口中的几秒钟内,需要尽快把它咽下去,否则大量的粗纤维会难以下咽。

  我一直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1965年,我考取了西藏邮电学校。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了西藏昌都地区邮电局,后调入左贡县邮电局,自此开启了我的邮电生涯,也让我与邮政结下了不解之缘。

  左贡县在群山环绕之中,2万多人口分布在2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地广人稀”来形容再适合不过。我从营业员干起,用脚步将这片土地丈量,爱她爱得深沉。

  也是在昌都左贡县,我与爱人迎来了大女儿的降生。高原反应使大女儿在出生后的三个月内,反复感冒、发烧、缺氧,最终我们决定将大女儿送回我的家乡河北平山。

  很多年后,我回想起那几天,依然百感交集。说句真心话,一个男人独自带一个3个月的小孩儿,真的太难了!当年,我搭乘的是军队的车辆,战士将我们父女俩送至成都,方可乘坐火车。这期间大概需要六七天的时间,行程1000多公里。在翻越群山的过程中,最高海拔可达5000多米,女儿再次出现了明显的缺氧迹象。在出发后没多久,我们的氧袋就都用完了,司机跟上级申请,批准我们不在山顶作过多停留,我们马不停蹄、日夜前行,终于到达海拔较低的地方。到达成都的那一天,正好是女儿出生后的第100天。

  支边16年,这期间,祖国内地不仅仅向西藏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还提供了财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早在20世纪70年代,昌都即实现了“乡乡通电话”“村村通邮政”;在我离开昌都的很多年里,左贡县邮电局的老职工经常给我打电话报喜,说家门口的马路修好了,路灯安上了,房屋内外粉刷一新,粮食也越来越多……我由衷地感到国家发展得好,人民的生活才会有保障。

  1980年秋天,我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再度归来,已过而立之年,我被安排在平山县邮电局工作。那时,乡村的路十分难走,常常无法骑车,投递员需要把车子停在路边,步行投递。乡亲们对投递员的感情很深,都会义务帮忙照看。乡亲们都非常期待投递员的到来,他们经常说:“这些投递员不收我们一分钱,还为我们带来了期待已久的信件和包裹,他们是送服务来的!”

  有一次,女儿放学回来,看到我放在茶几上的邮电工作人员的帽子,便兴奋地戴在头上,在镜子面前照了又照,她昂起头,冲着我说:“爸爸,以后我也想做邮电工作!”那诚挚的眼神,我到今天都记得。多年之后,女儿真的穿上了邮政标志服。

  回到平山的第三年,我担任了平山县邮电局局长。当我拿到全局工作人员的详细信息后,职工的文化素质成为我最先关注的问题。那时,整体职工队伍构成多是退伍军人以及顶替父辈而来的“邮二代”,真正科班出身的学生少之又少。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我每年都会招进几位大中专毕业的学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对人如此,对一个单位亦是如此。1987年,平山县邮电局开始办理储蓄业务,当年,平山县温塘支局储蓄余额突破百万元,成为全地区第一个储蓄余额突破百万元的农村支局。现如今,邮政每年都会组织校园招聘,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新面庞,是我们的希望和力量。

  我还经常带着职工到西柏坡纪念馆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指着毛主席的题字“人民邮电”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在做的工作,我们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这些年,邮政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搭载新的服务,邮政的“平台效益”日益显现。有时候看到大女儿带回家的报表、文字,邮政如今开办的很多业务都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记得有一次在岗南镇串亲戚,发现镇上人流量最大的超市也与邮政牵上了线,借助邮政平台,这家超市叠加了寄递、平台批销、农产品进城等多项服务,生意好得不得了,超市的老板娘高兴地说:“现在虽然足不出户,但是生意做得比以前大得多。”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即将开始的时候,竟然看到邮政的宣传广告,虽然短短十几秒钟,我却热血沸腾。

  2007年,经历了从“邮电”到“邮政”的转变,在营业员、统计、会计、县邮政分公司总经理等多个岗位任职后,我结束了自己的邮政生涯。而在这之前,我的外孙在大学毕业之后也来到了邮政,从一名基层营业员做起。邮政,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关键词,也是伴随我一生的字符。如今,行走在平山的大街小巷,看到邮政的牌子我都会放慢脚步;看到邮政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分外亲切。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衷心地祝愿祖国越来越昌盛,邮政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