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德红梅(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
记录人:王圆圆
“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蒿芽。”这是达斡尔族口耳相传的一句话。柳蒿芽曾是物质匮乏年代,逐水草而居的达斡尔人赖以生存的食物;邮政,则是信息闭塞的地区,连接外界的窗口。
我始终记得,父亲穿着一身整齐干练的邮政标志服,驾着马车,载着邮件和我,奔波在乡间坎坷的道路上,那一身“戎装”是达斡尔族女孩儿心目中关于英雄的解读。
父亲巴音巴图如果还活着,今年80岁,他会看到我的家乡呼伦贝尔莫力达瓦旗(以下简称“莫旗”)这片达斡尔族聚居的沃土已变得不可同日而语。
20世纪70年代,“摇把子”电话通讯年代,报刊显得弥足珍贵,邮递员是“很有范儿”的职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很高。当时,父亲是阿尔拉镇邮电所所长,随后调到了巴彦乡邮电所。我是家里7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儿,他工作时常常带着我,希望能让我见见世面,我最早受到的汉语启蒙就在邮电所。
邮戳敲打信封的节奏,邮递员分拣报纸时轻盈如飞的手指,噼里啪啦撞击的算盘声,马车奔跑过黑土地掀起的尘埃,是人民邮电留在纯手工作业时代的回音。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化操作日渐成为主流,但不变的是服务对速度和质量的追求。
父亲的另一个身份是邮政线路员,他敏捷地穿着“脚扣子”在电线杆爬上爬下,帮助当地百姓连接线路。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来,没时间好好调理,留下了腰肌劳损的后遗症。
写工作日记是父亲一直保持的习惯,里面记着一天的工作感受和答应帮老百姓做的事。有一次,作为投递员的大哥没把信送到用户手中,父亲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他,大哥一气之下喝了药,到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父辈的认真敬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1990年,我进入邮局,仿佛是来拜访熟识多年的老友,感觉邮局和家已经融为一体。5年后,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天人两隔,邮政绿成了我和父亲之间的情感纽带,延续着父亲的使命和责任。
多年来,莫旗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1国道、诺敏河大桥,拓展了当地居民脚步和视野的外延,联通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道路,消除了城乡间资源互通的壁垒,然而,少数民族质朴醇厚的风土人情依然如故。
2016年,莫旗组织开展“寻找知青”活动,河北知青胡桂兰设法和我母亲取得了联系。重回这片土地,当年的偏远荒疏之地已经车水马龙,高楼林立, 可邮政所里的“巴所长”已经不在人世。回忆起当年,知青胡桂兰经常到所里取信寄信,认识了我父亲,父亲把她带到家里,母亲用山里的野菜给她烙了“山丁子饼”“苏子饼”。这次,胡桂兰特意请母亲再烙一次当年下乡时吃的饼,她咬了一口,泪水奔涌而出,10多年恍如隔世,可是饼子还是当初的味道。
胡桂兰和我们一起哼唱起了她下乡时学会的达斡尔族世代相传的“乌春”(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吟诵体韵律诗):“在那深山密林深处,世代居住着达斡尔族,随着畜群四处游牧,山河土地是我们的慈母,讷耶勒讷耶,讷耶勒……”这首《深山密林是我家》是莫旗的旗歌,达斡尔族以唱诵的口吻娓娓讲述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居所和山河为家的生活。
2001年,莫旗开始实施撤乡并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达斡尔族日渐向城镇迁移,少数民族和汉族不断融合,但不会说汉语的人依然特别多,用达斡尔语交流,会瞬间消除隔阂。为此,邮政网点专门设有少数民族服务专台并配置少数民族柜员。
回想我的职业生涯,从入职到转正,岁月蹉跎,时间一晃便是19年,其间经历了从话务员、储蓄班长到金融部负责人的转变,客户的服务需求日渐多元,邮政业务不断丰富。我喜欢挑战,也喜欢琢磨,记得刚开办代发涉农资金业务时,没有相关培训,操作流程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或许是少数民族的基因使然,不畏惧和不服输不知不觉地体现在行动上。
2007年,我担任布特哈路支局长。一天,一位客户在办业务时突然癫痫发作,大家都被眼前的场景吓得不知所措,情急之下,我找了一条毛巾冲上去塞到客户嘴里,赶紧掐人中抢救。随后,客户被及时送往医院并很快脱离了危险,出院后特意来感谢我们。
2008年,我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量级荣誉。第二年,岗位转正,我获选到北京参加信息系统升级培训。
成长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民营快递异军突起,时代发展潮涌浪迭催生着企业改革的风云之变。邮电分营、邮银分立,每一处隘口,都决定着个体在大环境下的命运抉择。
关于去留,我自始至终没有犹豫过,哪怕是在发展举步维艰的时间节点。我的父亲把一生交付给了邮政,我对父亲的所有记忆,也几乎都贴着绿色的标签。如今,我担任着莫旗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的职务,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看见我都感叹:“这是老巴的姑娘,工作干得不错!”我想,如果父亲活着,他看到我的今天,一定会很自豪。
邮政,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事业追求和服务客户交融在一起的理想和情结。
在达斡尔族一年一度的斡包节,我曾把对邮政的祈愿随石块一同垒进斡包,在达斡尔人祭祀天地、神灵的圣地,我寄语邮政一定会更加生机盎然。
2016年,邮政社招,我的大儿子当时正处在择业的关口。我告诉他,邮政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用心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终于,他通过社招成为邮政的一分子,从储蓄营业员成长为服务质量部业务员。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历史新时期,我清晰地感受到年轻一代创新的活力和更为开放的思路。
父亲,我,孩子,走着不同的轨迹,却同处在邮政这个温暖的磁场中,三代人的邮政情缘共同传递着理想的星火,就像一条清晰完整的脉络,镌刻着邮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