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邮路总关情
来源:中国邮政网时间:2019-08-16

  口述人:陈波(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邮政分公司总经理)

  记录人:罗克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信件是人们联络的主要方式,当时,我的父亲主要负责我家附近生产队农民的信件、报刊投递工作。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天身穿绿色邮政标志服,背一个绿色邮包,徒步走在乡村路上,把报刊、信件送到乡亲们手中,一出门就是一整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大部分知青回城,我也回到自己的家乡——余庆。1979年12月,年仅17岁的我跟随父亲的步伐,通过社会大招工进入余庆县邮电局成为一名投递员,负责关兴邮电所56个生产队的信件、报刊的投递。那时,一辆二八自行车、一个绿色邮包就是我的投递装备。

  乡村的道路基本上全是泥巴路,每次出门投递,我将当次投递的信件、报刊搭在车后座上,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每次投递都需要花费三天的时间,才能走完长达108公里的邮路。那条邮路是余庆县邮电局最艰苦的邮路之一,道路崎岖,村庄又分散,自行车只能骑到公社,我只能靠走路去村民家投递,有时候投递完返回公社时天已经黑了。那时候年纪小,胆子也小,黑天一个人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有时候被吓得流泪,但也得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好在回到公社后就可以吃到公社主任为我留好的热乎乎的饭菜。

  怀揣着对邮政工作的热情,1984年,我光荣入党。也是在这一年,我的女儿诞生了。1988年,我成为余庆县邮电局检查员。当时正值局里创建“三无县局”(无资金案件发生、无邮件积压延误、无安全事故发生),我作为检查员,为了提高邮件投递质量和前台服务水平,经常一下乡检查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1990年2月26日,全省邮政视察工作会议在余庆县邮电局召开,来自全省的邮政领导和检查员对余庆县邮电局创建“三无县局”进行检查打分,结果打出了92.5分的高分,余庆县邮电局成为全省第一家邮政“三无县局”。

  1998年,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在这一年邮电分营,邮政企业开始了最艰苦的时候。时任余庆县邮政局副局长的我,不仅要为企业增效益,更要为员工增收入。但是,企业连发放员工最基本的工资都困难。当时,我们是每月发工资前两天出工资数据,当工资数据出来后,财务找到我说,账上的钱已经不够发工资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夜未眠,心想,发不出工资,员工肯定会有情绪,谁还有心情发展业务。第二天一早,我给遵义的一个做生意的朋友打电话,向他借了20万元来发工资。那时候,遵义到余庆路途遥远,朋友亲自开车为我送来20万元现金,到余庆时已经是晚上10点。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是把员工的工资先发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主动带领员工走乡串寨去发展业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在业务发展起来后,我又组织修建余庆县邮政大楼。2000年,邮政大楼竣工,员工有了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发展业务的积极性更高了。

  可能是受父亲和我的影响,我的弟弟妹妹也相继进入邮政工作。家里姐弟6人,有4人在邮政工作。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有在营业前台的、文化传媒的、邮车班的、人资部的,涵盖了邮政多个工种。2006年,我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她问我:“爸爸,我想报考邮政,像爸爸一样在邮政上班,可以吗?”听到女儿这样问,我很欣慰,也很激动。我和爱人都在邮政,整天忙于工作,她5岁以前基本没有陪伴过她,错失了很多女儿成长中重要的时刻,一直觉得对她有所亏欠。原以为女儿会很反感在邮政工作,没想到她会想来邮政上班。巧的是,我的女婿也是邮政的。

  2012年,单位安排我到遵义县邮政局任局长。当时的遵义县邮政局(现为播州区邮政分公司)业务收入仅为3000多万元,邮储余额规模15亿元。我经过调研摸实情,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邮政的品牌优势和网络优势,带领员工加油干。2016年,播州区分公司收入较2012年翻了一番,达到7000多万元,代理金融余额规模超过30亿元。这一年,我荣获了“企业英雄”和播州区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当选播州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

  白驹过隙,从1979年入职到现在,我已在邮政工作整整40年,我对邮政有很深的感情。一路走来,我见证了邮政在改革开放中的蓬勃发展,更参与了它的每一次转型变革。

  岁月悠悠,潮起潮落,共和国迈着矫健的步伐迎来了她的七十华诞。现在的我已经57岁,距离退休已不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会一如既往地奋战在邮政工作的最前线,为企业的发展奉献我的力量。我的女儿、女婿也会始终秉持当年参加工作时的初心,不愧对邮政给予他们的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