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我是邮政人
来源:中国邮政网时间:2019-08-23

  口述人:杨宏俊(陕西省延安市邮政分公司退休职工)

  记录人:张潇

  1969年,我成为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邮政局的一名步班乡邮员。在我负责投递的片区里,每走一趟邮路总共要翻过11座山,需要三天时间,每周两班。

  那时,陕北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缺少植被,一遇到大雨就容易形成泥石流。有一次,我正翻山投递,正赶上大暴雨,周边没有村庄避雨,因为怕塌方,也不敢躲在近处的山崖下,一直翻过了这个山头才找到一处山崖避雨。雨越下越大,眼见得脚下发起了洪水,不一会儿,刚才翻过的那座山上泥石流呼啸而落,我惊出一身冷汗,转身就跑,总算是有惊无险。

  还有一次,大概下午一两点,我正在前往高粱堡投递的途中,忽然下起了大雨。一个接一个的响雷就像炸开的鞭炮,轰隆隆地在我耳边爆开,四周也没有人家能避雨。跑过一座山头才看到有一处老乡搭建的羊圈,我赶紧一头钻进羊圈,不知过了多久,响雷才停歇,当时,我的全身都沾满了泥水,分不清是冷汗还是雨水,耳朵被震得嗡嗡直响,心里怕极了。

  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些,可我还是觉得很幸福,因为,周围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把邮递员当亲人。那时候,大家日子过得都不宽裕,陕北的乡亲们经常连一碗干饭都吃不到,锅里都是稀糊糊。可就是这样,每次到了饭点,他们都热情地招呼我去家里吃饭。“只要我锅里还有饭,就一定给你留一碗。”乡亲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邮递员把党和国家的声音带到大家身边,是大伙儿和外界联系的纽带,他们对邮递员的信任和关心是无条件的。背负着父老乡亲这份沉甸甸的信赖,我们只有加倍认真地对待工作,以真诚的服务来回馈乡亲们的支持。在农村地区,我们一直坚持做好“三收三代”,即上门收寄平信、包裹、(代收)汇款,代买日用品、常用药品、代取包裹挂号信,然后送上门,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的生活提供一些便利。人心换人心,那些年,我和乡亲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多年后,每次想到乡亲们的热情淳朴,我还是觉得非常感动。后来,我虽然不再担任乡邮员的工作,但是心里经常还牵挂着邮路上的父老乡亲,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他们有人来延安城里办事也都会来我家里坐坐,乡亲们遇到了困难,我也尽力给他们提供帮助。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这么多一直关心我、爱护我的“亲人”,这是我在工作中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毕生的珍贵财富。

  1972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乡邮员工作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肯定,我从一名合同工转为正式工,上调了一级工资,还得了一个大胖儿子。随着咱们国家不断发展,陕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延安邮政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我身为邮政职工,深切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变化。

  1986年,延安邮政在6个县局试点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我所在的子长县邮政局正是试点县局之一。那时,我在县邮政局担任邮政鉴定工作,也参加了相关业务操作的学习。全县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可是很多人并不认可这项业务,认为邮政是“不务正业”。谁能想到,这项业务迅速得到了老区人民的欢迎。1987年,延安各县全面开办邮政储蓄业务,邮储业务在陕北落地开花,发展壮大。1998年邮电分营,全延安邮政的储蓄余额有6亿元,2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接近100亿元,邮政储蓄在延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发展起来了。

  从参加邮政工作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的时光。50年来,我作为邮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亲身经历了邮政从步班邮路到自行车邮路、摩托车邮路,再到汽车邮路的发展过程,见证了分拣封发从手工操作到机器操作的变迁,也看到了邮件查询等业务操作从窗口填单办理到网上实时办理的转变。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让我无比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还记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都在土窑洞里办公,职工宿舍也就是几口窑洞;到了今天,无论走进哪一个邮政网点,都是全套的现代化设施,电脑、自助取款机一应俱全,基层网点的职工宿舍,也是窗明几净,空调、淋浴等设施齐备。和我们那个年代相比,现在的邮政职工,能力和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基层网点的营业员都有本科学历,年轻职工有文化、懂业务、有闯劲儿,敢想敢干,为企业带来了全新气象。这些新变化、新发展,都让我对邮政企业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如今,我的儿女也在咱们邮政企业工作,我经常嘱咐他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看到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这些年看到邮政的快速发展,我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去年,单位组织我们退休职工参观西安邮区中心局新建成的草滩邮件处理中心,几层楼高的大型包分机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再多的邮件也能分得又快又准,这就是现代化邮政。身为邮政职工,我是真的觉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