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百年 有你相伴
来源:中国邮政网时间:2019-12-13

  口述人:吴克(安徽省安庆市邮政分公司客户营销中心)

  记录人:孙超

  安庆在民国时期是安徽省省府,也是长江中下游邮件的主要周转地。我外公朱源啟在民国时期从事投递工作,他当时担任墨子巷支局投递班班长。那时候,老百姓都管邮递员叫“邮差”。外公当年用过的那条长长的、绿色的裤脚绑带到现在我还保存着,绑带的颜色已经暗淡了,但是一点儿也没有破损,质量真是好到没话说。外公那时投递全靠步行,他每天背着二三十公斤的邮件走四五十里路,每月都要换几双布鞋,着实辛苦。但比起其他工种来说,邮差的收入还算不错,外公赚的银圆能养活一家人。

  外公干了一辈子投递工作,他以这份工作为荣。退休后,他留下的一张身着标志服的照片,还有几枚银白色印有繁体字样的“邮”“政”领章和纽扣等老物件,如今在他曾工作过的墨子巷支局内展示,吸引很多游客驻足鉴赏。

  我母亲叫朱让华,今年已经86岁了。由于从小受外公影响,母亲深感为百姓服务的邮政工作是一份光荣的职业。20世纪50年代,她从安庆女子中学毕业后决定报考邮电局,后来通过考试如愿当上了话务员,接了父辈的班,这让外公很是高兴。我家兄弟姐妹多,母亲又上班又带孩子非常辛苦,但这并不影响她工作的热情,邮政、电信业务她全干过,后来成为邮电局的中层干部,局里都称她是“女强人”。家里有一个小箱子,里面装满了母亲获得的各类奖状和奖章,其中一枚写着“人民邮电”字样的奖章是邮电部颁发的,全市只有几个人获得过这份荣誉。

  我从小常听母亲讲邮电局的故事,对邮电局的工作特别好奇,也很羡慕那些穿标志服、戴大檐帽的叔叔阿姨,心想哪天自己也能来邮电局上班就好了。1980年,我高中毕业后,参加了邮电局招聘,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一名邮电局正式员工。20世纪80年代中期,邮电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电话成了每家每户的标配,看书看报成为主流,集邮人群也在迅速扩大。我当时在营业厅从事集邮工作,每到新邮发售时,门口挤满了人,我和同事忙得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记得当时,墨子巷附近有个卖冷饮的摊主,为了排队买到新邮,他连自己的冷饮摊都顾不上了,临时把摊位给关了起来。我和爱人相识也是因为集邮。那时候,我的丈母娘经常来我这儿买邮票,对我的印象很好,便把女儿介绍给我认识。因为她在外地工作,我们都是靠信件往来,我知道她也集邮,便买来最好的邮票贴在信封上寄给她。现在,这些信件我们都还保留着。

  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我从营业岗被调到营销岗。记得2009年,安庆石化厂举办35周年厂庆活动,我负责开发的纪念邮册等产品创收198万元,创下了单位的销售纪录。转眼,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面对工作我还是兢兢业业,秉持着“干一行、钻一行”的原则,我相继负责开发出《安徽华茂集团成立50周年》邮票银册、《安庆一中建校100周年》个性化邮票等,为邮政发展再多奉献一点儿自己的力量。

  墨子巷支局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山水画是我的儿子吴超画的。儿子今年32岁,是“邮四代”。2010年大学毕业后,学动漫设计的他一心想留在大城市找份工作。我母亲做了他3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让他回到安庆,到邮政工作。我也和儿子聊了很多,讲述邮政的发展变迁和悠久历史,告诉他在邮政工作会充分感受到一个国企的使命担当,也能体会到身为一个邮政人的自豪感。儿子刚入职时,正赶上邮政大力开拓贺卡业务,设计任务繁重,他利用自己的特长,大胆创新,设计出的贺卡别具一格,深受客户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他常常带着电脑,现场为客户改稿,很认真负责。2016年8月,墨子巷支局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邮局1928”主题邮局,儿子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与设计才能,绘制了丙烯画及山水画,既体现邮政的悠久历史,又符合年轻人群的审美品位,体现出老邮局的与时俱进,成为邮政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

  从结缘到相伴,风雨近百年,我们一家四代人与邮政共成长,与时代同进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将继续辛勤工作、拼搏奉献,为助力邮政续写华丽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