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很多行业和大众消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疫情期间,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也快速成长,“宅经济”火了,更带动了线下“无接触配送”“生鲜电商”等相关服务业态的迅猛发展……这些新变化,源于新需求创造出的新供给。
5月14日,国家邮政局发布2020年4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65亿件,同比增长32.1%;业务收入完成720.9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国快递的日均业务量达2.17亿件,增幅超过2019年25.3%的平均增幅。
量收双双大幅增长,这充分说明快递业已经基本消除疫情不利影响,全面重启上升通道。
物流链连着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这场疫情让物流快递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疫情期间,大到成千上万吨的应急物资运输,小到百姓餐桌的一饭一果一蔬,快递业都发挥了积极的抗疫情、保民生底盘作用,快递小哥也成为人们眼中战“疫”之下的城市生活“摆渡人”。
疫情期间,作为行业“国家队”,中国邮政在全国各线城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做好邮件和市民生活物资的投递工作,畅通城市配送“微循环”。同时,面对民众不断升级的配送服务新需求,积极顺应新变局,不断优化终端服务供给,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守护。
“无人”之变:
从便捷到安全 “无接触”终端走红
如果说人们对常态化物流服务的诉求是“便捷”,那么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大家的生活保障高度依赖快递业,安全则升为他们最新、也是最核心的需求。为降低因密切接触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无接触配送在不同需求场景下悄然兴起。
减少近距离接触、保证交付安全——随着无接触配送被美团外卖推向全国,其核心优势迅速吸引了顺丰、京东、每日优先、邮政等众多企业纷纷跟进采用。
包括邮政在内的各大快递企业为防止病毒通过收派件环节传播,在末端配送上不断探索尝试,启用了驿站、智能快递柜、无人车、无人机等一批无人配送装备。这些智能投递设施在疫情期间各显神通,成为保障高效物流的战“疫”奇兵。
传统“无接触”落地更多场景——
采取无接触配送给邮政投递工作以更多、更加灵活的应用场景和实现方式。记者从北京市邮政分公司运营管理部了解到,疫情期间,投递工作承压较重,分公司组织机关人员帮扶投递一线,并临时将按道段分拣改为按小区分拣,方便帮扶人员后续采用电话预约、小区流动投递等无接触的方式作业,有效缓解了投递压力。
“无接触投递”这五个字,只是特定背景下针对精细化收件需求,快件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新表达方式。这种末端配送模式并非新鲜技术,近几年出于对快递“最后一公里”高效投递、收件人隐私保护以及用户安全等因素考虑,这种方式已有实践,就是在快件物流末端借助智能快递柜、快递驿站、代收点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来完成物品寄递。
疫情期间,在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武汉,当地邮政和顺丰一起,在市内各小区大门口设立了1500余个无接触投递点,让市民可以以更加便捷与安全的方式收寄包裹。
从最初的社区外摆摊投递,到后续普遍采取的摆放货架或指定代收点接收、“临时驿站”、预约投递、定点投递等方式,记者看到,封闭管理期间,快递企业各显其能,推动一些传统的无接触投递方式在“最后一公里”的不同场景落地。
相较于通常的快递服务要求实现门到门、用户签收来完成寄递服务,无接触配送最大价值在于“无人化”或者“去快递员化”场景的大范围使用,体现了投递末端资源共享、共配的理念。疫情期间,随着这一服务方式的深入人心,业内人士对一些问题表达了关切。比如,城市各大社区、街道普遍承受较大的防控压力,快递小哥纷纷被挡在了“门”外,对投递时限的可控性不利,容易影响效率;同时,在小区门前摆摊投递、货架投递等传统的无接触投交方式在方便了民众的同时,更需要与物业一起加强管理,以避免邮件损坏和丢失。
当前,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很多社区防控已经从应急转为常态化,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对快递员进小区逐步“解禁”。相信无接触配送所体现出消费方式变革的驱动力,将倒逼着快递业探索出更多的方式来解决不同场景下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快递柜展现更广发展空间——
作为“无接触配送”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前,城市智能快递柜绝大部分布放在社区内。在疫情形势最严峻时期,城市小区封闭式管理使得快递员无法进入小区投放,直接影响了快递柜使用率和快递企业的投递效率。
今年防控形势最严峻的2月,北京邮政包裹进口量峰值时达到甚至超过往年“双11”时的量级。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后,每名投递人员的投递量由常规时期的日均150至200件,降至最低时不足100件。北京邮政运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常态化下,使用快递柜可以让快递员多派送20%以上的件量。
在末端配送人力不足、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的情况下,具有智能化、全天候、接收时间弹性等特点的智能快递柜,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成本、有效保护隐私,并为杜绝疫情期间交叉感染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全国邮政拥有智能快递柜最多的浙江邮政,在疫情发生前,包括邮政在内的各家快递公司每天进口的150万件邮件中,约有40%投入智能快递柜,但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2、3月份,智能快递柜被迫停用,邮件入柜率仅有不足20%。能够正常使用的柜子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营的状态。疫情防控形势缓解后,邮件入柜率呈现出迅速上升态势。
由此可见,当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随着人们健康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无接触服务习惯的养成,市场消费需求正在不断释放,智能快递柜有望在经历了前期蛰伏后,得到进一步普及。
疫情期间,智能快递柜迎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消息。国家邮政局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通知文件,反复强调尽量避免快递员与收件人的直接接触,尽可能采取自取自寄、智能快递柜投递等模式履行末端投递。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要将智能投递设施等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
相信疫情之后,在较大的市场增量预期以及新一轮的政策推动下,以智能快递柜为主的新型快递末端模式有望继续扩大“无接触配送”服务的占比。国家邮政局后期将推动出台一些具体措施,鼓励、支持各方力量加大智能末端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集约共享的末端公共服务场所,将有效地组织和统筹利用末端服务资源,加快补齐邮政快递基础设施的短板。而这也将给中国邮政在末端服务理念、模式、功能等方面的创新带来更大空间。
无人技术引领未来方向——
从今年正月初二开始,湖北仙桃邮政的无人投递车——“汉马”便开始承担起了仙桃市政府及直属单位区域内的投递任务。每天清晨,投递员将邮件、报刊进行清分,携带至“智能邮局”站点,在完成对“汉马”的全面消毒后,再将邮件逐一放入投递车格口,让客户放心使用无人车取邮件。
“真没想到疫情非常时期,江西邮政有这么用心的安排!”2月17日上午,邮政无人机载着一封“邮政EMS邮件”缓缓降落在南昌市音乐花园小区居民周女士面前。面对“从天而降”的“医用口罩”,周女士兴奋不已。
疫情期间,中国邮政全力做好紧急防疫物资运输配送和投递工作,支撑起了抗疫中的生命线。其中以无人机、无人车、自动分拣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物流设备,既提高了物流的配送效率,最大限度保证了疫情下消费者日常物流需求,更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接触,大幅度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无接触投递使得智能物流在疫情期间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无人技术走向前台。
京东物流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完成在武汉的首单配送、顺丰速运无人机用7分钟将医疗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为依托的无人化配送模式引领全新的智慧物流,走入民众的战疫生活中,不仅为疫情防控增添了助力,也为未来的物流发展提供了样本。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市面上所见到的无人机和无人车等无人配送技术基本仍处于试验性运行阶段,能够支撑“无接触”模式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运营的技术及配套装置的产生还需时间研发沉淀。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技术,需要在资本、法律政策、基础设施的系统支持等层面做到配套发展,才有机会迎来大规模商用。
疫情的发生为无人配送提供了场景,相关无人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将迎来政策上的红利。伴随着我国“农村电商”“快递进村”等政策的不断叠加以及“新基建”发展的不断加速,未来无人配送或将成为“村村通快递”和城市“无接触配送”的有力补充。中国邮政也将进一步认识到新零售背景下布局智慧物流的重要意义,加速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
“同城”之变:
从出门到宅家 “即时配”服务走俏
疫情期间,如何在家中解决吃饭问题,成为民生的头等大事。“云买菜”成为全民“闭关模式”下的首选,“宅”在家里用闹钟提示自己在不同电商平台上抢货,更成为常见的生活场景。
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生鲜类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107.17%,各大商超及生鲜电商平台的销售倍增。京东到家销售额同比增长470%,每日优鲜销售额同比增长321%,盒马鲜生日均蔬菜供应量是平常的6倍。对于各家生鲜电商平台来说,如何消化海量涌入的订单成了难点。在商流的驱动下,物流细分领域——即时配送,迎来了爆发式发展,打破了外卖场景一统江湖的局面。
疫情期间,电商平台的供应链和物流都受到较大冲击,农产品上行遇到很大问题。一边是农产品的滞销,另一边生鲜平台普遍缺货,困局之下,中国邮政凭借自营物流和专业协同优势,依托长期深耕的农村市场,用同城配送业务进一步缩短消费端与商品端的路径。
江苏邮政在“邮乐食堂”平台搭建“抗疫情、保供应”同城生鲜项目专区,各地市分公司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部门单位,在平台上线“抗疫情、保供应”同城生鲜服务,全力发挥配送网络优势,保障农产品订单及时送达。
山东邮政将海鲜、果蔬和粮油等民众生活必需品在邮乐网、极速鲜商城、微商城等销售平台上线,为市民提供“销配”一体化的放心服务。
北京邮政推出“邮政菜单”业务,面对上班族买菜需求,与密云、延庆等地农业合作社企业积极沟通,选择实力雄厚、技术强、管控优的农户进行合作,并针对企事业单位集团用户开展定时定点集中配送。
与平台模式的京东到家、主打前置仓的每日优鲜不同,中国邮政同城配送的模式,是依托物流优势和电商平台,走线上和线下一体化的路线,提供农业上下游全产业链服务,即以电商业务切入农产品供应链,在源头环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对接,形成从供应端到销售端、再到投递端的全环节闭环,打通城市民生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而这也对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疫情的出现,让生鲜电商展露出回暖的迹象。而相比短期数据指标的爆发,人们养成的线上购买生鲜的消费习惯,对生鲜电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消费趋势的引领下,即时配送业务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并逐步从高线城市向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渗透。预计未来五年,即时配送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速,而到2020年用户规模或将增长至4.82亿人。随着各类电商平台、快递企业、第三方运力平台纷纷布局即时配送,服务的边界会不断扩展,不断拓宽服务场景来满足用户更多元化的需求,而新零售业的发展也会反推即时配送向服务精细化方向变革。随着同城配送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邮政也将有机会在线下和线上与城乡两极建立更加紧密的价值供应链。
未来之变:
从疫情到常态 供应链如何走强
从平时的面交,到疫情下的无接触,再到生鲜的快速送达——一场战“疫”洗礼,让社会民众消费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针对城市投递服务端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倒逼物流快递企业提供更为精准、高效、便利的服务来畅通城市配送“微循环”。
后疫情时代,由新消费带来的这种需求升级还将继续。面对城市投递的“最后一公里”,中国邮政需要以动力、理念和能力的新变革来更好地应对新局,不断优化终端投递服务供给。
一是要充实动力,加快科技赋能的步伐,打造数字化物流场景。
当前,用智能化技术手段突破“最后一公里”已成为很多快递物流企业首先考虑的路径。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无人仓、智慧包装、AI收派助手、数据灯塔、基于算法的运输管控、无人驾驶等,都已实现场景化应用,以解决运营效率、服务体验等关键问题。
此次疫情“大考”中,中国邮政近年来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全力布局已展示了相应的价值。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国邮政要抓住智能物流建设新一轮的提速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进“智能+”转型,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让科技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革新理念,深化融合发展理念,以共建共享推动末端生态优化。
线下餐饮与生鲜电商“共享员工”;苏宁向物流企业开放末端配送资源;菜鸟网络尝试“共享智能柜”……疫情期间,末端物流共享模式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关注的焦点。
而在中国邮政年初召开的工作会上,刘爱力董事长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协同发展的新生态”。近年来,各地邮政企业一直在大力推进网点转型、渠道复用工作,其中,围绕末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是一个重要举措,并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在安徽铜陵,邮政搭载学校、社会快递公司、经销商等多方资源,形成了一个集邮政普遍服务、快递服务、综合服务、专业技术实训、学生创业支持、学生就业实习于一体的开放式综合运营平台,推进了邮政与社会快递企业的合作共赢。在黑龙江大庆,邮政以“平等共赢”理念与当地近20家品牌快递企业开展邮快合作,不断提升民众投递服务体验。
共建和共享模式是未来物流企业运营优化的重要趋势。中国邮政要凭借渠道和平台优势,在快递服务末端结合不同需求,寻找更多共建、共享的创新机会,以开放、竞合的眼光推动末端生态建设,实现末端平台的高效、集约化发展。
三是要提升能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
从本质上看,新零售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物流体系的竞争。平台要保证有货的同时价格稳定,就离不开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目前,国内具有全环节供应链服务能力的企业依然稀缺。对于具有“三流合一”优势的中国邮政而言,要想在生鲜产业的上下游占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推动农村电商、城市寄递等业务的协同发展,就要在供应链中解决好仓配和技术两个问题。
当前,分仓配送已成为快递物流业重要发展模式,也是行业竞争力所在。没有仓就难以拿到订单分配权,没有仓配有效协同就无法实现及时配送,没有仓配一体化就无法将末端配送向供应链前端延伸。邮政需要构建更多优质的仓储资源,打造与仓储布局高度融合的高效配送网络,进一步提升基于大数据预测的动态弹性调度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冷链、物流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运用,不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尽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保证商品及配送质量。
邮政无人设备在疫情期间的投递工作中发挥了大用处。龙景君 程雨 摄
在湖北荆州,当地邮政为小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熊程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