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位于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的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包装金针菇(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7月的乌蒙山深处,1000余亩黄蜀葵开得正艳。在这片曾经习惯种植玉米的土地上,一朵朵迎风摇曳的黄花正在改变当地群众的生活。
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社区的黄蜀葵基地。每天300多名村民在基地里忙碌。“夏天雨水多,黄蜀葵长得快,野草也长得快,我们最近都在地里摘花、除草,每天工资100元。”63岁的农妇张升秀说。
中药产业“落户”玉龙坝镇,源于一支特殊的帮扶队伍——统一战线。玉龙坝镇党委副书记郭艺文说,2019年民革中央和民革贵州省委帮助建设了黄蜀葵基地,惠及农户214户1000余人,“他们还牵线药企与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每吨保底价4.2万元。去年试种效果很好,销路有保障,今年种植面积要扩大到5000亩”。
怒放的黄蜀葵,是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1988年,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统一战线就与试验区结下了深厚情缘,建言献策、出人出力、内引外联、持续帮扶,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同心实践”。
毕节市大方县新田村是当地的深度贫困村,全村460户13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84户567人。此前,村民多种植中药材前胡,但价格遭遇了“过山车”,特别是去年价格一跌再跌,村民返贫风险加大。
2019年3月,经农工党江苏省委牵线,江苏盱眙县的专家实地考察指导养殖小龙虾。农工党党员捐赠50万元启动资金流转土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以每斤不低于18元的价格收购。
工人在位于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的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包装金针菇(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从项目发起、落地到销售的整个链条,都融入了农工党的帮扶。”农工党中央派驻干部彭正钰说,目前,农工党在大方县帮扶发展的小龙虾产业面积已达500亩。
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经九三学社中央牵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建立了4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每天产能规模在400吨以上,今年第一季度的产值接近2亿元,并带动当地13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从致公党为毕节量身打造“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到台盟支持赫章县15个村卫生室建设;从民革助力“黔货出山”,到民盟协调七星关区扶贫草莓大棚建设……如今,统一战线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热潮涌动乌蒙山区。
针对毕节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弱项,统一战线实施了一揽子精准措施,有效提升了当地教育、医疗等水平。据统计,统一战线先后新(改、扩)建各类学校200多个,援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200余所。
三层楼的医技楼、远程医疗站、中医馆……这是记者走进大方县羊场镇卫生院看到的情况。院长杨尚前介绍:“之前乡镇连救护车都没有,遇到紧急情况,有条件的村民自己包车,没条件的就人来抬,有些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在农工党中央对口帮扶下,近年来大方县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B超机、全自动生化仪设备和救护车等均配备到位,当地医务人员还到沿海地区进行分批次医疗培训。“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基本实现了就近就医,基层收诊率超过90%。”杨尚前说。
纳雍火电站、金沙电厂、胜天水库……统一战线通过信息报送、民主协商等方式,高位推动毕节重大项目立项建设。同时,不断织密基层帮扶网络,各民主党派中央在定点县、区分别确定了一个乡镇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乡镇,持续深入支持毕节改革发展。
统一战线倾情帮扶,脱贫攻坚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来,统一战线指导毕节制定各类规划46个,协调项目900多个,引进资金1200多亿元。30多年来,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约6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