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市大洼区荣兴街道,坐落着远近闻名的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体验稻作文化、感受辽河口文化的同时,也摸索发展出农村第三产业的新业态:民宿。
原汁原味的盘锦老屋
“稻作人家”中随处可见浓浓的乡土气息。摄影/郭玲
“如果以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金帛湾海滩、江南风情园为边界划一个圆,那么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就坐落在这个圆的中心区域。这里有深厚的农垦文化底蕴,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有淳朴的民风和悠闲的时光”。“稻作人家”的宣传页上如此介绍。
走进“稻作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2019年建成的荣兴博物馆。博物馆外有一只巨大的草帽,当地人说,这象征着辽河口文化正在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文化的路上,它找到了来时的路。馆内不仅能看到众多农作工具、捕鱼工具,甚至还能看到渔船实物。“这些都是盘锦人曾经的生产与生活写照,更是盘锦辽河口文化的生动再现。”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边带领大家参观边说道。
荣兴濒海临河,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享誉全国的盘锦大米的起源地:上世纪20年代,这里首开盘锦大面积水稻种植之先河;上世纪50年代,这里又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营谷物农场之一,为盘锦成为“稻米基地”贡献一己之力。
“当年如何种植水稻?如何下海捕鱼?祖辈父辈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途径去了解盘锦的老历史,我们希望做的,就是留下那些记忆,记住那些乡愁,让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当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在高贺坤看来,这是“稻作人家”存在的最大价值。
其实几年之前,荣兴还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小镇,随着盘锦城镇化和全域旅游的推进,村民都搬进了新建的楼房中。闲置的民房便被整体开发成民宿。“我们拆掉了大部分村屯,只留下不到一百间有特色的村屋,打造民宿。”高贺坤告诉我们,目前已经开发了60间左右的民宿,未来还要把剩下的村屋都进行开发。
民宿室内一景,原汁原味保留了老屋的面貌。摄影/郭玲
尽最大努力保持原貌,是“稻作人家”团队打理这些老屋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改造民宿的过程中,每间老屋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供水、排水、采暖以及照明等管线的铺设,室内基本保留了老屋的所有格局和结构,特别是能够讲述老屋故事的经典元素,让每间民宿都有自己的特点。以至于后来,一位学者到访这里,无意中看到一间民宿室内原封未动的水刷石地面,道出了“轻博物馆”这一新颖的概念,并建议利用民宿更多地展示盘锦当地富有年代及地域特色的元素,丰富“稻作人家”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入住者更加了解这片土地。
“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稻作人家”中的农具展示,你认识这都是什么吗?摄影/郭玲
自2016年建成以来,“稻作人家”的客流从未断过。
“当放眼处的村落越来越少,渴望乡村生活的人便越来越多,当乡村出来的那一茬茬人渐渐变老,期待重温乡村生活的心便越来越迫切”,“稻作人家”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有当地媒体曾经这样写道。
“这周末的预订又都满了!”“稻作人家”工作人员侯东波告诉我们,游客很多是全家一起来,甚至几家搭伴来,“我们这儿经常看到的场景是,大人们在院里坐着喝小酒唠家常,孩子们跑去地里认稻子,看屯子、老拖拉机,记得有一对久居城里的老人跟着孩子来住民宿,雨后在地里拔了几棵小葱就激动到不行,直说这都多少年没接着地气了呀。”
这是一台有故事的拖拉机。摄影/郭玲
每个民宿的前身都是一个故事,而每个民宿的现在则是一户农家生活的改变。
坪鑫阁是“稻作人家”中的一家朝鲜族特色餐馆,店主是一对80后夫妻,丈夫叫金君臣,妻子叫高红燕。2012年到2018年底,夫妻俩一直在韩国京畿道务工,2019年春节的回乡探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计划。这次回乡,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看到了商机。夫妻俩放弃在韩国打拼的想法,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糯米肠、冷面、手撕牛肉丝凉菜,这些都是金君臣的拿手菜,食客的青睐让这里每天都是爆满,高峰时段一天要接待百余人,这也让坪鑫阁成为荣兴朝鲜族餐馆中的典范,也成为展现荣兴朝鲜族饮食文化的一个窗口,“美食特别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我们就想着用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位客人感受舌尖上的盘锦,舌尖上的乡愁。”金君臣说道。
吃打糕、看稻田、赏歌舞……朝鲜族游客刘先生和两个发小,这次各自带着家人一起来度周末,“稻作人家”里的场景让他仿佛穿越回过去,“很像小时候我们几个挨家串门唠嗑,这是住酒店没有的感受。”
如今,“稻作人家”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安置当地上百名村民上岗就业。立足自身资源“经营乡愁”,荣兴街道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2019年,荣兴街道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5076户中,已有4800多户搬进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高贺坤告诉我们,未来,他们将努力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朝鲜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凝聚更多人气,吸引更多客流,带动更多百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