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在创新中延伸
作者:林鸣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0-07-29

  驱车疾驰在港珠澳大桥上,目光所及,海天一色,今年年底完成大桥结算后,我就真的要离开这座朝夕相伴的大桥了。15年来的点点滴滴时常涌上心头,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为了这项天堑变通途的世纪工程。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大桥通车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现场的讲话时常在耳边萦绕,这既是对大桥参建者们的最高评价,更是对新时代建设者们的殷切期望。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这既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面对国外咨询公司提出的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我们毅然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前路注定坎坷,“快速成岛工艺、半刚性沉管结构、复合地基处理、深水深槽沉管安装施工”,岛隧工程四项核心技术,没有一项是一帆风顺的。快速成岛工艺是岛隧工程第一步,要用120个直径为22米的钢圆筒深插海底,围成2个密闭的圆圈,这也是整个工程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在渤海湾的实验中,钢圆筒怎么也打不下去,这个“下马威”让所有人异常紧张——自主创新之路能否走下去?经过排查,我们发现原因是汽锤的新旧齿轮没有咬合,排除故障后,实验顺利完成。平日里严肃内敛的技术人员,在海面上哭成一片,那一刻,我更加理解了自主创新之路的分量。

  大桥在创新当中成长,也在细节中延伸。33节每节重达8万吨的沉管铺设是岛隧工程的主体,而每一节沉管的故事都各不相同。安装第二十八节沉管时,海流比预计的要复杂很多。8万吨体量的庞然大物在海流里左摇右晃,需要不断精细调整,才能完美对接。沉管调整需要潜水员配合,平时最多需要潜水员测三次就可以完成,第二十八节沉管的安装却让潜水员们测了两百多次。前所未有的次数,换来的是严丝合缝的精准对接。

  如今,放眼伶仃洋,超大型海工设备整齐排布,8万吨重的沉管被浮吊抓起准确放到预定海床,世界工程被我们搬到流水线上生产……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无以言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给了我深深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建设中,我们这一代工程师无愧于时代!

  港珠澳大桥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尾声,但新时代各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深江铁路14公里珠江口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深中通道等工程的建设工地上,我们的工程师正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怀着无限热情,向着实现中国梦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