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政的红色基因(1921~1949)
作者:谢成章来源:中国邮政报发布时间:2021-12-17
人民邮政发端于党的秘密交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联系日益频繁,为保障党组织之间的通信联系,有效开展革命斗争,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开展起来,逐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组建交通邮政队伍、设置交通站、开辟交通线,传递信函、护送人员、运输物资。由此,党的秘密交通工作承担起邮政通信的任务,从而成为人民邮政的源头。
建党初期,党的各级组织没有设立专职交通员,秘密文件传送主要由党员干部或领导同志的家属兼办。为保护党的机密,1925年1月,中央组织部明确提出设立一名交通干事,负责中央各机关之间和中央与所在地地委之间的交通联系工作、传递文件等。同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和健全党内交通问题的指示》,强调了党的秘密交通工作的重要性:“这种工作在组织上的重要,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党的四大后,中央组织部设立了交通处。1926年7月,党的秘密交通工作改由中央秘书长直接领导和管理,在秘书处内设置交通科。党的秘密交通开始走向专职化,但还未提出建设全国性的秘密交通网。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党的秘密交通工作相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加强党的联系,八七会议通过了《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再次对秘密交通工作作出规定:中央临时政治局要建立全国秘密交通机关,担任传达通告指令、输送宣传品、收集情报等职责,从而建立起一个全国交通网。8月21日,中央发出第三号通告,部署建立中央—各省委—各县委—各乡的交通,构成一个党的全国交通网。根据通告精神,中央秘书处分别设立了内埠交通科和外埠交通科。前者负责市内各机关、组织、领导人之间的联络、转移、护送工作,并运送重要物资;后者具体负责中央机关与各地党组织传递文件、运送物资、护送干部等工作。至1928年底,相继开辟了从上海到天津、北平的北方秘密交通线,从上海到武汉的长江沿线秘密交通线,从上海到广州的南方秘密交通线。每条线下面又开辟了多条支线,交通线沿途都配有秘密交通站。自此,秘密交通工作开始成熟起来,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
1930年,中央军委建立交通总站,不久,中央军委交通总站和外埠交通科合并,成立中央交通局,直辖于中央政治局,吴德峰任局长。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央交通局在上海和中央苏区之间,又建立起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蜿蜒曲折长达数千公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是沿着这条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这条线被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连接各地的秘密交通线几乎全部中断。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恢复了党的秘密交通工作,重建中央交通局,对外称“中央农委”,由中央秘书长李富春直接领导,吴德峰任局长,设立国内和国际两个交通处。
国内交通处主要负责建立中共中央与各个根据地、各个抗日武装之间的联络通道,并一直保持着两条主要的秘密交通干线:一条是由晋西北到晋东南转山东、苏北到华东;另一条由晋察冀转冀中、平西一直延伸到冀东,这两条主要干线把十几个抗日根据地与延安紧密联系起来。国际交通处主要负责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重要文件传递和护送干部出入境任务。
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将中央交通局归并办公厅之下,改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交通科。1947年3月,秘书处交通科跟随中央转战陕北、山西、河北等地。1949年4月,秘书处交通科随中央机关迁到北京,继续为中央机关服务。
党的秘密交通工作身负党的机密与组织安危,与党生死与共。从最初的委派交通员随到随送,到成立专门的交通机构接力传递,再到统一的全国交通网,党的秘密交通不断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的交通组织体系,对中央加强与各地党组织的联系、指挥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秘密状态下完成了邮政通信工作,为人民邮政奠定了组织、制度和队伍基础。因此,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孕育了人民邮政,从而也产生了人民邮政的红色基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的成立标志着人民邮政正式创建
土地革命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从此,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海陆丰、赣西南、闽西、闽粤赣、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建立,并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建立苏区邮政奠定了基础。
1927年到1928年,湘赣边革命根据地在党内交通的基础上最早建立赤色邮局,创造了苏区开办邮政的先河。1930年,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江西吉安富田建立了苏区第一个赤色邮政管理机构——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并于同年五六月间颁发赤色邮政简章,发行第一套赤色邮政邮票,从而开始为党、政、军、民提供通信服务。其后,赣东北、闽西、湘鄂西、湘赣边、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建立赤色邮政管理局,发行赤色邮票,并在各自区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邮政通信系统。1931年7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中央机关所在地瑞金叶坪建立了中央邮政局,为中央机关进行通信服务工作。为统一管理各苏区的邮政工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于1932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简称总局),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总局的成立标志着人民邮政在苏区正式创建。总局下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湘赣、湘鄂赣6个省级邮政管理局和瑞金县邮政局,到1933年10月,总局共辖有95个县局。总局不断开辟邮路,开通了从瑞金到江西、福建和闽赣、粤赣4个省级邮政管理局间的直达邮路,发行苏维埃邮票,开办普通邮件、挂号邮件、快递邮件、包裹、免费邮件、银信(类似汇兑)等业务。从事邮政通信的人员也大量增加,4省的邮政员工就达4700余人。
为了支持革命斗争,便利红军通信,总局在红军总部设立了红军总信柜和邮政总递信员,总局负责人兼任总信柜主任。各军、师、团都设有红军信柜和邮政递信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军事邮政体系。
1934年11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局坚持到1935年1月才撤退到小密乡,随后撤销,随军战斗。另一小部分邮政员工随同红军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1月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后,在瓦窑堡设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后改为总局)。12月,发行中华苏维埃邮政邮票。1937年3月,陕甘宁苏区改名陕甘宁特区。5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改名陕甘宁特区邮政局。自此,党领导的邮政进入了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苏区邮政维系内外通信,为支持革命斗争、建设和保卫革命政权、促进根据地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抗日战争时期交通邮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区邮政是土地革命的组成部分,它的创立和发展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为创立人民邮政事业的历史见证,是土地革命战争历史的真实写照,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根据地交通邮政是人民邮政的创造性发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华南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豫鄂边、东江、琼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东临海滨、西至陕西、北起白山黑水之间、南到海南岛的广阔国土上,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和不断发展,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战时交通,实行免费寄递。各抗日根据地起初没有使用邮政的名义,而是采用通讯站、交通局、交通站等名称。由于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巩固,群众邮件数量不断增多,战时交通逐渐发展为邮政组织,实行有资寄递。为便于抗战指挥员及军人通信,建立了军邮通信组织。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边区政府,山东和苏中、淮南、盐阜等区先后创办了抗日邮政或战时邮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交通邮政承担了传递公文、信件、党报党刊、抗日宣传品以及运送军事物资、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等任务。
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势,1937年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取消了陕甘宁特区邮政管理局。但是中华邮政独揽通信后,肆意检查、扣留我方邮件,严重影响根据地的通信安全,于是,边区政府决定重建通信系统。1938年5月30日,边区政府设立通讯总站,下设分站、县站和联络站,负责党政机关团体公文、书报传递,收寄抗日军人及家属信件,实行免费寄递。1939年8月10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通讯站暂行章程》,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至各专署、县府的通讯网。1940年5月,周恩来为国共通邮题写了“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深刻指出了邮政通信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脉,揭示了邮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到日本投降前夕,通讯站有了很大发展,陕甘宁边区共有干线邮路8条、支线邮路12条,总长达2500公里。延安每天收寄信件3000多件、书报180公斤左右,并及时递送和运输,有力配合了边区工作。
在华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晋绥边区,也相继建立交通邮政组织。抗战初期,各级党委或抗日民主政府设立交通机构,分别执行邮政通信任务,没有统一管理。随着抗日根据地逐步巩固与扩大,从边区到各县都相应成立了交通邮政机构,建立业务制度,开始走向集中统一管理。1941年5月,晋绥地区的晋西成立了交通总局,下辖吕梁、大青山等地。9月,晋冀鲁豫边区在河北涉县成立了边区交通总局,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署区。1944年10月,晋察冀边区在河北阜平建立了边区交通总局,下辖晋冀、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行署区。日本投降后,为了适应和平建设的需要,各地区邮政机构逐渐从交通组织独立出来,专门负责邮政通信工作。1945年底,晋察冀边区在河北张家口建立了边区邮政管理局,晋冀鲁豫边区在河北武安建立了边区邮务管理总局,晋绥边区在山西兴县建立了晋绥边区邮政管理局。抗战后期,党政交通组织开始转变为邮政组织,是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普遍现象,预示着邮政逐渐从交通系统独立出来。
在华东,中共山东分局于1939年在沂南地区建立交通总站,沟通了山东各根据地和对华北各根据地以及陕甘宁边区的联系。1942年2月7日,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在沂蒙山区沂南县双泉峪子村正式成立,统一管理全省交通邮政,实行了“邮、交、发合一”体制,有力促进了战时邮政的发展。到1944年上半年,山东战邮共开辟了12条省内外主要交通干线,总里程为5500公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邮政通信网。
在华中,为了配合新四军的抗日战争,各级党组织先后在豫皖苏、苏南、苏中、苏北、浙东、淮南、淮北、皖江等根据地,建立了交通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通信活动,保证了战时通信的需要。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交通邮政得到了很大发展。邮政机构开始在组织上垂直领导,在业务上统一管理,在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企业化经营,发行邮票,向社会公众开放邮政业务。由党政交通组织开始发展为人民邮政组织,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标志着邮政逐渐独立成为一个行业。交通邮政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邮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区邮政奠定了新中国人民邮政统一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交通局、站,大多改组为人民邮政,面向人民群众开办多种邮政业务。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解放区邮政又转变为战时邮政。各解放区纷纷组织军事邮局和支前邮路,有力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人民邮政不断接收和改造中华邮政,规模迅速扩大,发行各自的邮票,不断充实和完善各解放区的邮政业务,为人民邮政的统一和新中国邮政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10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率先在哈尔滨成立,并逐步统一了东北地区的邮政。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8月,华北邮政总局成立(不久改为华北邮电管理局),在华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华北解放区邮政。1949年,华东、西北、华中解放区先后建立邮政管理局。1950年,华南、西南等解放区相继成立了邮政总局或邮政管理局。这些解放区不断接管中华邮政,使之成为人民邮政,为全国邮政的统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1948年12月,华北邮电总局请毛泽东同志为机关报题写刊名,毛泽东在西柏坡欣然提笔写下“人民邮电”四个大字。“人民邮电”的题词意义深远,指明了新中国邮政的发展方向。1949年6月,华北邮电总局改为华北邮政总局,专管邮政通信。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将以华北人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为基础筹建。为此,华北邮政总局积极筹建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邮政总局,为新中国人民邮政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2月10日,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邮政总局,并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邮政名称为“中国人民邮政”,标志着新中国人民邮政的诞生。从此,中国邮政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幕。
在烽火岁月里,人民邮政具有典型的革命时代特征,它与党的革命征程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红色邮政践行初心使命,树立普遍服务的理念,确立“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成为党联系人民的纽带和党的执政基础,为党和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有着红色基因的、新型的邮政。
在夺取军事胜利、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的过程中,人民邮政形成了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精神。邮政人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锻造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信念坚定、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队伍。人在信件在,誓与党的文件共存亡;头可断,血可流,党的机密不能丢,成为交通邮政人的最高信条,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江西一省就牺牲了近1800人。华北地区交通邮政人员最多时有6300多人,为革命通信事业牺牲的有858人,比例高达13.6%。山东战邮468名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在苏中地区交通战线上共有142位交通邮政人牺牲,其中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就有119位。由此可见,人民邮政事业是烈士鲜血铸就的。交通邮政人的奉献与牺牲,有力地诠释了“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的崇高品格。
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是中国人民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今天中国邮政的血脉,流淌着革命的红色基因。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邮政的“根”,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邮政的“魂”。继承革命光荣传统,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国家通信安全,保护人民通信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邮政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