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三面环水,300平方公里面积,水面、滩涂约占90%,全镇1.6万居民中,一大半散居在洪泽湖70多个湖汊滩头上。
图为老子山镇部分水域
1999年,当了十几年代课老师的唐真亚成为该镇邮政支局唯一的邮递员,除了陆上送递,还要负责滩涂湖荡间的“水上邮路”,他划动着父亲花1500元请人打造的一条双桨小木船,风里雨里,一送就是20年,被当地渔民称为“大湖鸿雁”。
他犹记得第一天送信的情景,摇着小船,100多封信送出去不到一半,空茫茫的湖面,滩涂与滩涂远的相隔十几里到几十里,找不到门牌号、送过了的人家又去送一遍……那天的任务,他加班干到夜里也没能完成。
唐真亚
夏天湖上没有遮挡,高温暴晒,狂风暴雨说来就来;冬天更是大湖之上寒风怒号,漫卷波浪涛连涛,雨落船面便成冰。刚开始,他每年冬天都要被大湖上的风和冰雨冻哭。他逼着自己“喊水”,边哭边唱边划船,来克服送信的难、船上的苦和一个人面对一大片悄无声息的水顿生出来的无助。
洪泽湖区是中国境内唯一的“悬湖”,水深落差大,他就用三种船“接力”:水面开阔处开机动船,到了河道换划桨木船,水再浅点就撑篙,最浅处要穿胶鞋下来推船。
渔民在湖上漂着,不时搬家,难有固定的住址,为增加妥投率,他就提前一天通知取件人并给每个件排好顺序和路线,一边投递一边记录路两边门牌的单双号,记住投递线路中的每条路、每个村、每块滩涂,将老子山镇的“邮区实景图”印在脑子里。
20年来,他常常要晚上进行邮件分拣,第二天早上六七点钟骑着车投递陆地邮件。简单吃个午饭或带上一点干粮,再赶到码头驾着小船进入湖区,为分散在湖荡里的渔民送报刊信件。如果遇到大风大雨,就要住在渔民船上,凌晨4点再往回赶。
然而,在《榜样4》节目嘉宾报到处,第一次看到唐真亚,除了晒得有些古铜色的肤色,和因长时间划桨而略弯的后背,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被风浪打击过的样子,他清瘦而爱笑,始终带着当年为人师的温和与儒雅。
他说邮递员和教师一样,都是在传播知识,不同的是,一个在直接传播知识,一个在间接传播知识。邮政是做普遍服务的,让渔民们生活方便是他的责任;作为党代表,能把文化、信息、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给百姓,同时解释百姓的问题,是他的职责所在。
因此,每次去投递,他不仅送邮件,还会记录下渔民们的需求,代缴电信通讯费,把煤气、米面等生产生活用品,买来给他们送到家门口。有渔民的孩子考上学校,交不起学费,他能帮就帮;有学生高考落榜,整天把自己锁在家里,他多次上门劝导,并帮助他搞起了水产养殖。
湖区文化落后,渔民习惯道听途说,吃了不少亏,他就订阅报刊杂志送过来;听说新滩村有渔民因为缺乏科学养殖的知识,导致蟹苗全面死亡,他就为当地“渔家书屋”购置和订阅了上千册科学养殖资料,并邀请渔业技术人员定期向养殖户传授技术。
唐真亚
不管是赚钱养家、家常里短,但凡水乡群众有需要,他都会帮着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他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将广阔孤寂的“水上邮路”,演绎成周边渔民心中的“爱心邮路”“便民邮路”“信息邮路”和“致富邮路”。
如今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已经变了模样,增加了2个人,一人负责营业,一人给唐真亚的陆路投递搭把手,水路投递仍主要是唐真亚在坚持。出生于1964年的唐真亚,今年已经55岁,湖上的风霜染白了他的两鬓,经年的风雨却并没有打落他年轻时的意气:“只要湖上还有一位渔民,还有一封信,我就会继续送下去,不能辜负渔民对我的信任。”
他心中也有遗憾,因为送信忙,至今都没有带父母去南京走走,妻子生病时,有时也不能陪在身边。他说,他心中的榜样是周恩来,因为周总理也是淮安人,而且他为国为民,家庭和感情也经营得好。
图为唐真亚和妻子闫玲在彩排现场
有一年夏天,唐真亚送一封落款为长山村杜中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划船行至中途,湖上风力突然陡增到7级以上,一个大浪打来,小木船翻了,扣在了水面上,恰逢有过往的渔民经过才得救,事后很久提起他都心有余悸。但问起最喜欢送的邮件,他仍然说是录取通知书,因为那是渔村的希望。只是自此,每次出门,妻子都要随行,担心他一去就再也回不来。
节目录制期间的唐真亚很开心:“等这次回到镇上,局里就要为我换新船了,更轻便灵活,更安全,速度也更快……”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