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口镇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南部,一个冬日的午后,记者一行走进了这个古朴中透着厚重、平静中藏着温情的江南小镇。经镇上老百姓的引导,我们很轻松就找到了荡口邮政营业所,大楼上略带怀旧的“邮电局”牌匾和1951年版的邮电五星徽标似乎藏着满肚子的故事,想向来来往往的人群倾吐。
下午一点,刚过午饭的时间,我们走进营业所后侧的投递班组,邮递员们已经陆续出班,临近年关,电商业竞争激烈,邮递员们增加了出班频次,确保包裹能及时送达老百姓手里。
空荡荡的投递班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着邮政制服,脚传绿色解放鞋,佝偻着背,正悉心清理室内的桌椅隔口,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见的人——荡口支局的邮政员工朱中瑾。
1964年,16岁的朱中瑾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成了当时华章营业所的一名步班投递员,每天往返35公里为周边的老百姓送去信件和报纸。
“那时候周围都是田,走的都是田埂间的小路,一到雨天,身上全是泥水点子。”如今71岁的朱中瑾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投递员时,每到下雨天,父亲总会提前给他准备好雨具和防水袋,“我当上投递员的第一天,父亲就嘱咐我,邮递员的工作很辛苦,但对老百姓很重要,要干好!”
这句朴素但充满分量的嘱托,朱中瑾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用行动给了父亲最好的回应。从操作全靠手工的60年代起,朱中瑾就开始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了报纸和信件能够及时传递到老百姓手里,他每天五点多就要起床,取报纸、分信件,匆匆踏上邮路,午饭只能在路上对付了;碰上信件地址有误的,绕过再多弯路,也要把信件送达;冬日傍晚天黑得早,饥寒交迫,但挎着全部送完的邮包,步伐却出奇地轻快……
朱中瑾说,他们那一代人,对自己的职业都怀有一份简单却执着的坚持,“没有太多别的想法,党把工作交给我们,就一定要干好!”虽然很辛苦,但恢复高考后考生们对录取通知书的热切期盼,改革开放后周边群众对中央政策信息的强烈渴求,两岸回复通邮后老百姓对海峡对岸亲人讯息的翘首等候……朱中瑾说,人民群众对邮政的这份信任是他坚守在寂寞艰苦邮路上最大的动力。
朱中瑾的不忘初心也为他赢得了多方认可,在职期间,他屡次荣获当地优秀共产党员,无锡邮电局优秀服务明星、优秀工作者,并于1998年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
2007年,因为深受父亲感染,25岁的朱洵也循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从外企辞职踏入荡口营业所。“父亲教导我要始终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竭尽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目前,朱洵是荡口营业所的一名综合柜员。
如今,年逾古稀的朱中瑾仍旧坚持每天到荡口营业所义务服务,“不能外勤送信,他就帮投递班分拣信件、报纸、包裹,我们都劝他好好休息,可就是拗不过他。”荡口营业所负责人刘英说。
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一直侃侃而谈的朱中瑾突然沉默了,良久,他说:“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我和邮政,早就分不开了。”说着,红了眼眶。
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在主张效率的年代,没有惊人的壮举、无需华丽的豪言,朱老一家用默默的执着与坚守守护了一个“人民邮政为人民”的诺言,唯有支局东侧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成了这一家三代百年邮缘最忠实的见证者。
现在的荡口邮政支局,已然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厅堂、先进的金融设备、热情微笑的工作人员。20年来邮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件和软件都有了新的提高
朱中瑾老先生这套绿色制服他珍藏了多年
老人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习贯地来到当年曾工作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时常拉着女儿的手勉励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老人抚摸着珍藏多年的这顶大沿帽,满怀深情向来访者讲诉他当年的故事
当年朱老先生对待工作一贯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因此收获很多的荣誉,这枚市劳模的奖章,一直激励老人做人做事
朱洵搀扶着她父亲的手,从投递间走出去时,这位老投递员步履蹒跚,指着墙上的字,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视邮件如生命,待客户如亲人。你要好好干,别辜负人民的信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