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争先
评优选先劳动竞赛素质工程

    邮人故事 | “双11”战线上的护航人

    来源:四川省邮政工会时间:2023-11-17

      11月1日,成都市邮政分公司全网首日收寄量67.29万件,同比2022年首日增长19%;截至11月13日,全市快包收寄量达830.90万件,刷新“双11”同期收寄总量纪录。

      从10月预售开始,“双11”的下单高峰一波接一波,包裹量的激增给寄递的服务质量和转运速度都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在成都邮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全力奋战在“双11”一线,迎难而上,不止不休,每个人都是一个战斗单元的缩影……

      备货、预包装、系统调试……王轶正在和入仓客户一起为“双11”的第二波上量做准备。“这家电商客户在‘双11’前就入库天府仓,入驻以来每天大概有7万件的发货量,这段时间客户也在仓里,我们一起打包发货,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给客户更好的服务体验。”王轶满头大汗,却干得十分起劲。

      从9月22日供包台项目试运营开始,王轶作为技术人员一直紧跟项目进展,白天完成全市出口邮件的协调管理工作,下班后又立即转战到天府邮件转运中心测试供包台,一直忙到凌晨才下班。到10月中旬大件收件区建成,11月1日全面投入试运行,王轶已经连轴转了一个半月。“供包台建成后,日均上机量20万件,可以节省全程时限约5小时。质量把控、网运时限都有效提升,看到这些我觉得累点也值得。”他自豪地笑着说道。

      “我是从2011年开始参与双‘11’电商节的邮件转运,到今年已经是第12个年头了。”邮车驾驶员林志林回忆这十几年与“双11”一起走过的日子,一时间辛苦又兴奋、忙碌而快乐的阵阵感受涌上心头。

      “为了‘双11’邮件保通保畅,我们16个人组成了突击小分队负责‘双中心’到郊县的邮件运输工作,每天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2点,不间断的往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超长的工作时间,严格的邮路安排和时限要求,林师傅和突击小分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说起出车前的准备,林师傅一脸严肃:“为了保障邮件运输的安全,我们每天出车前都会对运输车辆进行‘三检’,包括车况、刹车、灯光、油水都会一一检查到位,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一点儿都马虎不得。”饿了就啃两口面包,时间宽裕些就泡个泡面,班车师傅们任务重的时候,饮食不规律是常有的事。

      林师傅回想起疫情期间,“那个时候我负责成都到武汉的保供物资运输,单边1300公里,一天一夜往返,也没觉得辛苦。”质朴的话语里,是自豪更是满满的责任感。“‘双11’第一波高峰过了,第二波跟着就来了,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准备好了!”林师傅眼里透着光,说的斩钉截铁。

      闪亮的眼睛,及肩的长发披在清瘦的身上,这是初见冯桦时的样子。冯桦是成都市分公司快包经营中心的一名客户经理,也刚刚晋级成一位“宝妈”。6年来,她从一名普通营销员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千万级客户经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双11”寄递增量压力,冯桦所在的快包经营中心从今年10月初就开始制定“双11”的客户拜访计划,并确保每家至少走访一次。“遇到这样的大考,大家坚持着,快一个月没休息了,特殊情况也是互相商量着调休,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有时候客户凌晨打电话,我们也会马上回复,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服务。”

      说起服务大客户的经历,冯桦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和对方的业务负责人同龄,除了工作我们聊的更多的是旅行和电影,时不时还会约着一起逛街吃饭,兴趣爱好上的同频让我们在工作中也产生了一种合作无间的默契。”换过几个岗位,但冯桦最喜欢的还是做客户经理,“能交到各行各业的朋友,聊起工作就像是一起在为共同的事业奋斗,有什么合作关系能比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更有意义呢?”这是冯桦坚持这么多年的原因。

      初冬的早晨,刚蒙蒙亮的天还带着丝丝寒凉,营业部揽投员张海龙骑着电瓶车,哼着小曲第一个来到了简阳邮政大院内,他笑着说:“双十一嘛,我早点来做班前准备。”

      到达处理中心后,查看三轮车电瓶、灭火器、电子秤、PDA、蓝牙打印机、开箱验证等等,一套娴熟的班前准备工作流程,张海龙做得仔细又认真。早上7点钟邮车陆续到达处理中心,处理完四趟车邮件后已是中午11点。

      “终于可以出班咯!”满头大汗的张海龙骑上装满邮件的三轮车特兴奋。准时到达客户店里,先下完投递邮件,又清点了准备收寄的200件衣服。客户扫码付费后,迅速将货物转移到车上。他要抓紧时间运回单位打包,才能赶发当天上午的趟车。

      12点50分,在回营业部的路上,张师傅接了两个电话,一个是他妻子打来的,另一个是客户预约下午发件的。妻子询问他是否回家吃饭,张海龙说:“没有时间回家哟,中午要加班投递,下午还有500件特快邮件要收寄。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下午过来帮我吧!”原来,“双11”期间,不少投递员因为投递邮件量太大,家人也来“打下手”,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年年如此,时间长了,家里人也都被培养成了“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