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新福镇飞龙社区距县城100多公里,悠悠郁江贯穿全境,村庄零散分布在大山沟和江边,使整个社区如同一座孤岛,三面环水。如今虽大多数村庄修建了道路,但相对于需绕道临近乡镇才能到达江对岸村庄的陆路,划船过江仍是两岸村民最便利的通行方式。设立在飞龙社区的横县邮政分公司飞龙邮政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挥着邮政服务职能,为当地7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的2万多人提供邮政服务,而整个社区的邮政服务工作长期以来由一位工作人员承担,他就是闻名乡里的“水上投递员”韦仕标。
今年39岁的韦仕标,负责整个飞龙社区的窗口邮件收寄和报刊、信件、包裹的投递工作。在近10年的投递生涯里,韦仕标共投递邮件20余万件,从未发生过邮件遗失和延误,复活“死信”近百封,实现零用户有理由申诉率和100%信件妥投率,以优质服务赢得四乡敬重。他曾先后荣获2016年度南宁邮政先进生产工作者,2017年度、2018年度南宁邮政“十佳员工”,2016年被南宁市邮政管理局评为“南宁市最美投递员”,2018年被南宁市总工会评为南宁市劳动模范,这些荣誉见证着他多年来献身邮政事业的历程,也记录着他坚守邮政初心的每一步。
山水之间,一个人、
一辆摩托车、一船、一桨
韦仕标负责的邮路是“巴掌形”的,岔路多,各条路延伸后不相通,使他只能从邮政所出发,沿一条路完成投递后再原路返回邮政所,再去另一条路。对散落在江两岸的村庄,为了提高投递时效,原本可以走陆路投递的韦仕标选择了乘舟过江,以便尽快为对岸的村民投送邮件。
每天上午8点,飞龙邮政所开门营业,韦仕标麻利地将提前分发好的报纸和信函装进邮包,然后将几件包裹搬上摩托车捆好,出发前往飞龙渡口。
一位大姐认出了熟面孔,笑着与韦仕标打招呼:“标哥今天去哪里送件啊,有没有我的包裹?”韦仕标与对方攀谈了几句,接着逐一给收件人打电话,确认对方是否在家,以便上门投递。
江对岸,最先到达的是白沙村村委会。韦仕标发动摩托车,按路线分发邮件。此时,家住白沙村的卢曹华已经坐在门外翘首以盼。今年76岁的卢曹华十年前开始订阅《南方科技报》,他喜欢从报刊上了解种植和养殖知识。韦仕标每周固定给卢曹华送报三次,无论酷暑严寒,或天气恶劣,这份报纸从未断过。“他很辛苦的,以前我们这里不通路,也没有桥,他送报纸都要划船过来。”卢曹华对韦仕标赞不绝口。
“最麻烦的是下雨,摩托车开不进去,只能步行。”每天往返50多公里,摩托车是韦仕标的“得力助手”。邮政所的后院停放着两辆摩托车,用防水布蒙着的那辆是前几年骑的,已经报废了;后架上绑着雨衣的这辆是现在骑的,也已经漏油了。
10年时间里,山水之间,一个人,一辆摩托车,一船、一桨,组成了韦仕标工作的日常,也在无声中向世人传递着邮政人“一封信一颗心”的服务初心。
传邮十载,15万多公里
20余万邮件,100%送达
时间临近中午,韦仕标拿出面包匆匆啃了几口便往回赶,一方面是为了接收村民要寄送到山外的邮件,另一方面是为了等候从县邮政分公司发往飞龙邮政所的邮车。
2017年以前,天刚亮,韦仕标就得起床,骑着摩托车,沿着崎岖山路到较远的村屯送邮件,中午回到邮政所吃午饭,饭后再划船到江对岸等待邮车把邮件送来,卸下邮件后再划船返回邮政所将邮件分类,同时接收村民要寄送到山外的邮件。从2017年10月1日起,邮车每天上午10点从县邮政分公司出发,途经几个邮政所,下午2点左右到达飞龙邮政所,韦仕标不用再到江对岸接邮件,而是尽快整理分类好邮件后立即出发投递邮件。有时邮车因故晚到,他就主动延长投递时间,继续穿行在夜幕降临的山水之间投递。
相比于城市投递员,韦仕标每天需要派送的各类报刊邮件有时只有不到20件,但是,韦仕标骑摩托车往返最远的乡村邮路达50多公里,邮件多的时候要去20多个村投递,这使他成为目前南宁市个人负责邮路最长的投递员。10年时间,他奔波累计15万多公里,投递各类报刊邮件20余万件,从未有遗失和延误,用户有理由申告为零。
几年前,曾经有一封从台湾寄至新妙村村委会池屋村的信让韦仕标犯了难,由于收件地址仅写到村,韦仕标便到村委会打听,然而村干部都不认识信封上的林姓收件人。思前想后,韦仕标决定向村里的老人求助,没想到收件人已于几年前去世。后经乡亲们帮忙联系,韦仕标终于将信件交到收件人的亲戚手中。事后,韦仕标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封寻亲信。
临近中午,由于邮件还没派送完,韦仕标匆匆吃几口面包准备继续派送。
牢记使命,一封信,一颗心,
赢得乡亲百般信赖
“邮政工作的服务初心是‘一封信,一颗心’,这意味着我工作最重要的责任是要保证邮件不丢失,安全送到位,就算一个村只送一封信也是如此。”对韦仕标而言,邮的东西可能不值钱,但寄件人的心意很重要,他投递的不仅仅是一封信、一个包裹,更多的是来自山外的牵挂。
一次恰逢台风天,有份药品急件从广东寄回当地最偏远的大崇村,收件人是常年体弱多病的王老伯。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韦仕标没有多想便骑着摩托车赶至江边,撑起船桨摇摆至大崇村,只为了早一点将药品送给王老伯。
家离社区街道5公里的覃老伯是一名残疾人,跟着老母亲一起生活,有时会托韦仕标带一些生活用品。这两年,他家里种植的800多棵红橘打理得不错,韦仕标定期给他送来肥料和农药。“我问他病虫害怎么防治?他都乐意帮我解答,可以帮的活儿他都帮。”覃老伯笑着说。
几天前,韦仕标将一床厚厚的棉被送到了60多岁村民陈德凤的家里。棉被是陈德凤远在外地的女儿寄来的,这为渐冷的冬日增添了温暖。原本大型包裹只需寄到社区街道,由收件人自行领取,但韦仕标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没事,我顺路。”
因为顺路,韦仕标总会帮有需要的村民们代买生活所需物品;因为顺路,韦仕标每月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为邮路上的一对孤寡老人添置日用品;因为顺路,韦仕标在两年间定期给残疾人覃贵亮送去化肥和农药,让他能够好好打理家里种植的2亩果树……韦仕标就是这样,和乡亲们“顺路”了十年,也用十年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百般信赖。
从28岁到38岁,韦仕标在这条一半山路、一半水路的乡村邮路上走了整整10年。问他“辛苦吗?想过转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善言辞的韦仕标又淡然地补充道:“时间久了,就习惯了,我已经和村民们都有了感情,我想这就是投递工作的价值。”
韦仕标“顺路”帮助乡亲们购买生活用品。 王平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