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阎炳武,邮迷朋友可以说耳熟能详。他从事邮票创作40余年,既擅长邮票雕刻,又精于邮票设计,屡出精品佳作。在《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发行的前一天,笔者采访了阎炳武,听他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的设计亮点。
亮点一:选取的标志性建筑均首次在邮票上出现。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作为世界级的博物馆,故宫涵盖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民族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符号。众所周知,故宫建筑多次出现在邮票上,而这次选取的金水桥、中和殿、乾清宫和千秋亭,则是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标志性建筑,在设计上结合春夏秋冬自然季节的特色景致,加上采用了颇显韵味的雕刻版,这在已发行的故宫题材邮票上都是不曾有过的,因而较好地展现故宫的庄严、大气、辉煌。故宫平面示意图也是首次被邮票选用,细腻、完整地呈现了故宫恢弘的建筑布局,可以说让人们再一次对故宫有了全新的认识。
亮点二:雕刻版工艺为邮票找到最佳呈现方式。
阎炳武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对皇家建筑、宫廷文化相当熟悉。他认为,故宫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色彩、比例、均衡、结构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建筑群的艺术价值。每次踏进宫门,参观、游览也好,写生、拍照也罢,他都乐不思蜀,从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中汲取养分。
虽说是第一次设计故宫题材邮票,不过在十几年前,阎炳武曾经为北京税务设计过古建筑题材的税票。他记得,该题材的系列税票包括《北京胡同》《城门》《皇家园林》《坛庙》四组,基本上涵盖了包括故宫在内的京城代表性古建筑,均采用雕刻版印制。这无形之中为他设计故宫题材邮票作了铺垫,使这次设计故宫邮票水到渠成。
阎炳武作为退休多年的老邮票设计师,此次“复出”设计新邮,并从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他提出的雕刻版设计方案。阎炳武本身就是学雕刻出身,雕刻邮票先于设计邮票。1982年,他负责雕刻的《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第5枚国宝重器“折觥”,获当年最佳雕刻版邮票奖。他深知,雕刻版邮票因线点的深浅、粗细与疏密等特有的表现语言而独具魅力,让集邮者爱不释手。
阎炳武觉得,如果《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采用胶印或影写版,会很“飘”,皇家建筑的那种富丽堂皇的壮美、那种雕梁画栋的精湛,只有雕刻版工艺才最适合,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予以呈现。因此,他将雕刻艺术语言融入《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图稿设计中,运用线条、通过质感来使整体建筑群的雄伟宏大与局部宫廷、殿阁廊柱的细微精致能够做到有机融合,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反映皇家建筑的特色与魅力了。
亮点三:春夏秋冬景致与以往故宫邮票大不相同。
表现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皇家建筑的春夏秋冬,是《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的又一亮点和看点。阎炳武说,鉴于直接反映故宫建筑的邮票已经有很多,这次设计要有与以往邮票不同的变化,体现在画面上,最直观便是采用四季自然景观来对建筑加以衬托。
第1枚邮票表现午门前的金水桥,金水河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绿意盎然,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第2枚邮票主图是中和殿,而实际上殿前广场上没有任何可以体现季节的植被点缀,怎么办呢?阎炳武说,当时有两个方案,一种方案是在大殿的上方画了一道雨后彩虹,另一种是以广场前面倒映的水面入画,经过与专家论证还是选择了前者;第3枚邮票是乾清宫,阎炳武曾设想以满月、星象图等元素来营造秋天的氛围,并反复推敲,最后从邮票的严谨性考虑,还是舍弃了。第4枚是千秋亭,大树躯干、枝桠以及地面上积雪覆盖,一看就是冬天的景色。
红墙黄瓦金底,再加上黑色的雕刻线条,使邮票画面更加立体饱满,能更好地诠释故宫作为皇家建筑的雄伟宏大和兼容并蓄,并强调了故宫的象征意义。“印制出来的邮票效果,其实比原稿还更加耐看,更有味道。”阎炳武欣慰地说,邮迷拿到邮票,一定会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