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2023-12-18来源:中国邮政网

  他们是邮政记者队伍的优秀代表,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他们以对新闻工作的满腔热情践行“四力”;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中国邮政日新月异的变化;扎根基层讲述邮政人创新求变的励志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篇篇鲜活、优质的新闻稿件。

  11月28日至29日,2023年《中国邮政报》社全国通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柏滨丰等12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同志被授予“优秀记者”称号。在此,我们对12位“优秀记者”表示祝贺,同时一起来聆听他们的获奖心声。

  江苏 柏滨丰:俯身蹲下 洞穿行业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20年,我从省报写向“家报”,从省报记者接力为“家报”驻地记者,写出了很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扎实作品。 

  从业20年,我始终牢记,想洞察社情民意,就得用沾满泥土的“铁脚板”去深入;想倾听基层心声,就得和一线员工同坐一条板凳。唯有扎扎实实“蹲下去”,才能取得“真经”。 

  从业20年,我更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干得怎么样,关键就是看“服务大局、提振信心、展示气象”做得好不好,就是看有没有在“聚共识、强信心”上下足功夫。 

  “优秀记者”的荣誉是对我的肯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坚持深耕江苏、解读邮政;深度优先、内容为王;质效并举、纵贯三级,让更多邮政好声音穿透行业、抵达社会。

  广东 王淼:回到源头 找寻初心

  两年前,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我又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邮政新闻宣传战线,当时心中甚是惶恐。 

  为尽快了解企业中心工作,我“蹭”各种会,看厚厚的文件资料,与各专业板块的专家聊天,研究业务发展的“底层逻辑”。有人不理解,有人说我太认真。其实,这不过是一名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而已。如果真要问起原因的话,还是来自内心对新闻工作的敬畏感——落笔之时,似有千斤重担。每次写稿时,内心总有个声音在鞭策自己——好好写啊!基层好不容易干出来的成功案例,可能会给其他单位提供思路;好好写啊!这篇报道可能会提振一线员工的信心呢…… 

  当手指敲动键盘“嗒嗒”作响之时,我经常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充满了被采访者真诚的眼神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我想,这就是我的初心所在!

  重庆 李平:来当记者 真的很爽

  我获奖了。今天,我要说一说当一名记者有哪些很爽的点。 

  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邮政”,所以邮政记者总能去到常人去不了的地方,见到常人见不到的人。就问你,爽不爽? 

  时常感知、品味到直抵人心的力量,是当记者特有的“福利”。你采访的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他们的事迹就是你人生的充电桩。就问你,爽不爽? 

  出席大大小小的活动,深入各板块采访,不仅能让你站在企业发展潮头获取前沿资讯,直面各级领导和“专业大牛”,更是对思维、认知、眼界、格局的洗礼。就问你,爽不爽? 

  欢迎各位有志青年加入邮政新闻人行列。相信我,当你写成一篇稿件发表在《中国邮政报》上,当你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那种感觉特别爽!

  陕西 张潇:向光而行 步履不停

  在延安采访红色邮路上的邮递员后人时,可敬的老一辈邮政人是我前行的光;走进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木耳大棚,听当地群众讲述邮政人助力电商发展的作为时,我看到邮政人就是群众眼里的光;在江苏省常州市采访邮区中心开创“九连环”发展模式时,我看到邮政员工身上散发着自信的光。 

  在报社组织的主题采访中,我一次次走近光、认识光。衷心感谢“家报”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向光而行,步履不停。

  吉林 所越:坚守初心 怀揣理想

  12月的吉林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今年是我在吉林省邮政分公司新闻宣传岗位上度过的第6个冬天。每逢长春下初雪的时候,我都会裹上最厚的衣服,带好相机,跟着揽投员拍摄雪天投递的照片。结着冰碴的睫毛、冻得通红的双手,在拍摄到满意的照片后都被遗忘到脑后。 

  从通讯员到兼职记者再到专职记者,在报道邮政故事、宣传企业发展的同时,自己的点滴成长也被《中国邮政报》记录了下来。时至今日,我已在《中国邮政报》上刊发了上百篇报道。 

  日月更迭,光影流转,“优秀记者”的荣誉是肯定也是激励。我将始终坚守初心、怀揣理想,以笔尖记录邮政故事,用镜头见证企业发展。

  海南 黄文燕:缘分特别 日渐精进

  今年是我担任《中国邮政报》专职记者的第3年。当初毅然从工作多年的业务条线转战新闻阵地,是什么给了我勇气?答案是我与报社特别的缘分。 

  2015年,一次跟班学习让我与报社有了第一次“触电”。那次学习,不仅使我开拓了眼界,丰富了新闻写作技巧,也点燃了我对新闻工作的热情。2018年,“绿水青山最美邮路”海口站路跑活动举办期间,我有幸加入报社的直播采访团队,真正过了一把“记者瘾”。2020年底,我正式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在报社的培养和帮助下,业务能力日渐精进。这次能获得“优秀记者”称号,对我既是肯定,更是鞭策。跟随着报社的脚步,我相信,自己在新闻道路上一定能越走越远。

  安徽 方怀银:回归原点 奔赴一线

  冬日,收获一份职业荣誉,犹如农人看着堆满粮食的粮仓,喜悦、骄傲之情充溢其中。丰收只是对过往劳作的褒奖,未来不敢有丝毫懈怠。 

  耕耘、奔走在邮政新闻这片土地上,有过欢愉的时光,也有过疲倦的日子。曾想过放弃,但真是很难,因为内心的热爱,我放不下这蓬勃发展的事业、舍不得这生长无限的土地。望着冬日休养生息的土地,我尝试回到新闻原点。新闻原点是什么?是对事物本真的发现、探究与表达。新闻原点在哪里?就在中国邮政高质量发展的火热现场。

  那就从原点出发吧!奔赴基层一线,抵达新闻现场,打开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思考邮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使出全媒体的本领,去写、去拍、去呈现、去共情邮政人的奋进姿态,为这个向上、美好的时代,留下点滴明日的历史。

  安徽 刘昕怡:专注新闻 笔笔含“金”

  作为邮政金融系统的新闻工作者,笔记本、签字笔、相机,是我的工作标配;及时传递邮储在皖声音、生动展现银行服务风采,是我的工作日常。 

  进入这个角色前,金融于我而言,是拿在手上摆弄半天的新版人民币,或是满屏红绿线上下交织的行情走势图。走上金融宣传岗位后,我心中的金融印象才变得清晰且准确。 

  创业学子、新市民、致富带头人,在一个个奋斗者背后是梦想之花的灌溉者:他们或是奔走在田间、园区的信贷客户经理,或是每日在网点忙碌的银行柜员,或是常年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邮储人。未来,我将继续行走在江淮大地,记录邮储人留下的每一个脚印。

  四川 万多多:见证初心 书写新篇

  从第一次攀上悬崖村到三进若尔盖,从雪线邮路一路记录到远赴吉林蹲点采访,作为《中国邮政报》专职记者,我脚步匆匆,努力挖掘感人至深的邮人故事,奋力捕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点点滴滴。 

  一条邮路能有多艰辛?从康定到德格,路途上车多弯多暗冰多,有着30多年驾驶经验的甘孜县分公司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跟我分享了在这条邮路上惊心动魄的往事。 

  一条邮路能传递幸福?沿着班佑河到草原深处,若尔盖大草原的地貌复杂多样,若尔盖县分公司乡邮员哈弄夺机向我讲述了他多次与死神擦肩但又总能将包裹安全送达的故事。 

  作为一名“新手”,我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借掌中镜展现邮政人一心为民的熠熠风采,用手中笔书写中国邮政胸怀“国之大者”的崭新篇章。

  湖北 周唯:贴近基层 触碰脉搏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越久,愈发深刻地体会到:新闻宣传的生命在基层!大到集团公司部署的落实落地,小到支局、员工的发展成长历程,都能通过新闻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今年11月,《浑身“蟹”数助洪湖清水蟹旺销》的报道见报后,揽投部的同事在微信上这样写到:“你让我们知道基层的付出是有回报的,看到《中国邮政报》上的报道,我们工作更有劲儿了。”听到这样的话,更有劲儿的是我。 

  在基层采访中,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这样温暖而鼓舞人心的话。去基层,我触碰到了企业改革发展跳动的脉搏;去基层,我找到生动实践新闻宣传“影响力、生产力、竞争力”的方式;去基层,我体验到这个伟大的时代是邮政人最好的舞台。

  “灯儿明精神爽,它为人民发光,我为人民工作忙……”随《中国邮政报》采访组赴延安采访时,我在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读到了这首《机要歌》,从此就记在了心里,鼓舞自己向光而行,做时代的追光者。

  黑龙江 张丹丹:笔耕不辍 不渝邮情

  接过红彤彤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成长的记录,更是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对我帮助的结果。 

  20余年的新闻采访路,我追寻着邮政新闻前辈们的脚步,体会着邮政精神、探索着邮政故事,无数次因那一份份执着和坚定而感动得落泪,无数次因那一张张真挚而纯净的笑脸而燃起奋斗的激情,这是邮政人的自豪,更是作为邮政新闻工作者成长中最值得珍惜的无价财富。

  荣誉代表过去,同时也是照亮我前进方向的火炬。手捧这份红得耀眼、红得火热的荣誉,我心坚定。我愿做一个书写邮情的火种,去燃出时代的激情,去释放火热的温度。笔耕不辍燎原志,矢志不渝邮政情。我将向着下一段邮路,出发!

  辽宁 亢俊杰:用心用情 做好新闻

  回忆十年来我的新闻宣传工作历程,一个个镜头逐渐浮现在眼前。犹记得第一次独立采访时的懵懂、第一次参加大型采访活动时的兴奋、第一次获得“优秀记者”时的欣喜;也记得,在东北的数九寒天里采访冻到流泪的无助、组织稿件没有灵感时绞尽脑汁的抓狂;还记得,与受访者聊到兴起时的酣畅、情到哽咽处潸然的泪水……这是拼搏奋进的十年、茁壮成长的十年。 

  作为一名邮政新闻宣传工作者,记录邮政人的点滴,我如数家珍;亲历邮政改革转型,我心怀感恩;见证企业高质量发展,我满腔热情。我将持续关注邮政转型发展、关注邮政人的故事,采写更多有力度、有温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