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勇军真情为民服务,书写精彩人生。
从事投递工作近30年,他始终秉持“慎之又慎”的工作理念,在其负责的23个段道上,从未发生过一起误投、漏投邮件现象,也从未收到过一次用户的有理由投诉;他总能出色地完成投递任务,并积极创新投递工作方法,被誉为投递段道上的“活地图”;他先后获得四川省德阳市国资委创先争优明星职工、四川省邮政明星服务标兵、德阳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德阳市邮政分公司投递员夏勇军。
蹬上“二八杠” 开启投递生涯
1995年夏天,18岁的夏勇军成为德阳市邮电局一名投递员。他每天清晨6点就来到单位,按照班组要求,认真分拣、整理当天要投递的信件、报刊。捆扎好邮件,装好汇款单、电报、印泥,挎上邮包,骑上墨绿色的“二八杠”飞奔出门,他开始了一天的投递工作。
工作之初,夏勇军负责德阳市老南街红旗广场片区1000多户居民的邮件投递。那时,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小区的路线与住户情况。遇到不熟悉的地方,他就主动向当地居民打听,并记在本子上。这样一来二去,他与很多住户熟络起来。虽然小区都设有信报箱,可以简单一投了之,但考虑到一些岁数偏大、行动不便的订户,夏勇军都会把邮件、报刊送到他们家中。像这样的上门服务,夏勇军总是乐此不疲。
家住七星台解困楼的李阿姨,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子女远在外地,她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夏勇军骑车从家门前经过时给她带来女儿的消息。“出班中遇到需要帮忙的,我能搭把手的就搭把手。”夏勇军说,换煤气、买米、拿药,这些生活琐事基本上是由自己代劳。不忙的时候,他还会抽出时间陪李阿姨聊聊天,给她读读报。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夏勇军掌握了优化路线、节省体力、避免重复劳动的诸多技巧。善于钻研业务的他得到了客户与领导的认可,投递范围也逐步扩大到旌阳、红旗、建设、工农村、工农桥5个街道。“那时我还不太理解邮政普遍服务意味着什么,但每次看到群众接过报刊、书信时欣喜的表情,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一切付出都值得!”夏勇军感慨道。
勇于探索 成就段道“活地图”
“勇军,由于班组人员紧张,加之投递任务增多,班组决定让你一人代班负责主城区9个段道的投递工作。工作量增加了,但服务质量不能降低!”投递班班长王伟向夏勇军交代道。
2001年的一天,夏勇军收到一封只写着“岷江东路”、缺少门牌号码的错址信。对于这封“迷路”的信,按照惯例,他先到支局查询。由于岷江东路范围较大,周围小区众多,没有发现类似的地址或用户。拿着这封上面注明甘孜藏族自治州邮政局信访的“死信”,他突然想到岷江东路片区就是邮政家属区,而且小区里还有10户甘孜州邮政局职工家庭。于是第二天中午,他赶到邮政家属区,一户一户去询问,排除了8户,另外2户家中无人。他便留下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天之后,夏勇军接到了收件人的电话,信件“死而复生”。
在随后的工作中,为了提高投递效率和准确率,夏勇军不断探索,在每日出班前,都会花时间科学统筹、规划出班路线。遵循“件数大不压小、体积重不压轻”的原则,他把邮件按地址划分投送区域、按重量大小分开装运,并综合考虑不同时间段的交通和路况,在脑海中串联起当日投送的地点,从而形成一张地图,尽量做到“不走重复路”。同事一旦遇到不明投递地址时,都会向他这个“活地图”请教。只要在主城区的范围内,他都能解释得一清二楚。
随着企业改革与市场发展,投递员转型为揽投员,夏勇军也凭着自身努力与业务能力,成功竞聘为揽投部负责人。虽然身份变了,环境变了,但夏勇军依然坚守“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脚踏实地带领团队为百姓提供更加周到、更加贴心的服务。
从“二八杠”到电动三轮车再到新能源面包车,从信件、报刊、汇款单到电商包裹、生鲜水果,夏勇军与同事一起,在不断提升投递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在丰富着市民网络消费的配送清单,描绘出邮政为民服务的“活力图”,让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