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绘方寸之美 展现时代风雅

——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于雪
潘琛2025-05-08来源:中国邮政报

  谈吐沉稳,思维敏捷,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质,这是于雪给人最初的印象。这位“80后”的青年邮票设计师、雕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曾师从丹麦雕刻家马丁·莫克学习铜版雕刻,现任职于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在从事邮票设计的10余年里,于雪设计、雕刻了多套邮票,两度获得邮票设计领域最高奖项,荣登第十六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青年百人榜”和202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始于热爱终于坚持,创新思维打造艺术精品

  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综合材料与研究专业获得研究生学历后,于雪先是进入中国集邮总公司设计编审部任职。2011年,她进入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今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工作。“我希望广泛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并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创作方式,将我的认知与见闻呈现在方寸间,设计出大众喜爱的美丽邮票。”怀揣着这样的初心,2013年,她设计了第一套邮票《乒乓球运动》,开启了邮票设计师的生涯。

  于雪认为,邮票设计是平面设计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随意张扬个性的“私人创作”,必须服务于国家邮票发行需求。设计师需要在体现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自身创作思维、风格个性与大众审美喜好之间的平衡。在设计《乒乓球运动》这套邮票时,于雪准确把握通过乒乓球体育运动表现中国与瑞典两国之间的友谊与文化的邮票主旨,通过两枚邮票上运动员的打球动作实现彼此的互动与呼应,呈现传递两国友谊的理念;背景以“PINGPANG”的字母组合形成乒乓球运动时产生的轨迹作为辅助图形,逐渐隐藏在主体人物的背后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选取了代表两国国旗颜色的红色和蓝色作为主要色调,并把共有的黄色用在了邮票面值的数字上……诸多创意巧思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了邮票的主题,受到了中瑞双方的认可。

  邮票设计其实是一项复杂精深、责任重大的工作,不仅看重审美与创意,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与钻研精神。2020年,于雪接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邮票设计任务。面对相对陌生的科学领域,于雪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迎难而上,并到航天五院观摩“东方红一号”卫星实物。在设计时,于雪并没有将卫星照片原样照搬,而是选择手绘的方式,在一个月里绘制了几百个图层,从卫星铆钉的数量到天线的长度比例,从发射方式到运转角度,每一处细节都严谨、精准地把握,使其既符合科学规律,又给人视觉上的美感。用放大镜细细观赏,票面上的卫星可称得上是与实物高度相近的微缩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雪以高超的设计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方寸间表达对伟大载人航天精神的敬意。邮票设计完成后,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先生的高度认可,邮票发行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不惧挑战挺膺担当,圆满完成重大题材邮票设计任务

  在10余年的邮票设计生涯中,于雪曾设计多套重大政治题材邮票,出色地完成多项重要设计任务。重大政治题材邮票的设计往往时间紧、责任重、要求高、审查严,尤其考验设计者的政治站位、党性修养、专业能力以及对邮票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在这一高难度题材领域,于雪多次交出了理想答卷。

  作为一名党员,于雪自小受到红色家风的熏陶,心中深植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感。一直以来,她对于国家的建设发展以及政治、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兴趣,常常主动了解、学习,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了邮票设计的独有优势。2015年,她设计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邮票小型张获得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颁发的最佳邮票奖(邮票设计最高奖)。2020年,于雪又接到设计《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邮票的任务。这是当年的一个重大纪念事件,从中央有关部门到集团公司都对这一题材予以高度重视,而留给于雪的时间十分紧迫。面对高强度压力,于雪不惧挑战、勇担重任,仅用一个星期就设计并修改完成该套邮票图案。

  亲人先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让于雪对那场伟大胜利的故事耳熟能详。怀着坚定信仰,她在短时间内搜集和阅读了大量与抗美援朝相关的历史资料,观看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电影,深读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海量素材里精准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采取了“具体形象艺术化、指定元素抽象化”的设计理念,以画龙点睛之笔表达出保卫和平的深刻内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邮票图案以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形象为主体,结合“70”“和平鸽”和“橄榄枝”的组合设计,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和英勇作战的场景为背景,方寸之间再现了志愿军将士告别祖国、远赴他乡的动容时刻。

  在2021年第41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大会上,该套邮票获得了优秀邮票奖。主办方邀请曾被两次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的抗美援朝英雄韩德彩将军为于雪颁奖,这令她感慨万分:“这个优秀邮票奖意义非凡,不仅仅是对我个人设计邮票的激励,更是对我们邮票设计、印制行业的褒奖!”

  以设计艺术兴集邮,助力文化传播事业繁荣

  在于雪看来,邮票题材包罗万象,是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缩影,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传播力。中国邮政发行邮票是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国家队”使命担当的体现。集邮不但会转化为企业和市场的经济效益,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

  于雪致力于以设计为生产力,推动文化传承、传播与交流。她曾登上央视《中国文艺报道》等节目分享邮票故事,并多次接受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以及《中国集邮报》等专业媒体的采访,讲述设计心得、解读邮票内涵。她还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邮票、邮品首发式,配合当地宣传推广、销售工作,通过邮票为拉动当地文旅经济作贡献。2024年,为纪念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于雪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设计《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5枚,并在首发式上现场为观众讲述兵马俑的历史文化。该套明信片成了兵马俑主题邮局的招牌产品,广受游客喜爱。于雪还以邮票设计者的身份走进更多圈层,实现邮票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联动,让集邮文化“出圈”。2022年,于雪为张艺谋设计邮册及个性化邮票,以特殊形式记录这位著名导演的艺术生涯,获得其本人认可。2024年,于雪参与策划“中邮保险杯”全国少儿邮票设计大赛,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反响。这也让她十分动容:“我希望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年轻艺术人才关注邮票、加入邮票设计师队伍,为中国邮票事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近年来,中国邮票设计引入了更多来自邮政外的艺术家参与竞争比稿。于雪认为,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北京邮票厂的专职邮票设计师是中国邮票设计‘国家队’,在对于邮票选题把握、设计规范的了解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未来,我既要保持专职邮票设计师的优势和特色,又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和审美水平,不负‘国家队’之名,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业余时间,于雪踊跃参加设计艺术交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拓展视野。2018年,于雪以策展人身份独立策划、设计的《拉开时间的帷幕》艺术家作品展在北京举办。2019年,于雪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代表,携油画作品入选由法国政府文化部和法国国家博物馆等联合举办的《ART CAPITAL》法国巴黎大皇宫艺术财富沙龙博览会。2020年,她荣登第十六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青年百人榜”。该奖项2011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是唯一评选设计人才的国家级奖项,而于雪是获奖的百名设计者中唯一的邮票设计师。时至今日,于雪设计的邮票、邮资图、明信片和雕刻的邮票作品涵盖历史、人文、科技等诸多领域,以设计语言生动诠释了邮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要成为一名将对工作的由衷热爱转化为创作动力和灵感源泉的邮票设计师。”于雪用一句话这样形容自己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