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邮区中心邮件处理中心的“邮件医院”,毛自学正趴在操作台上,对着一件面单不全的邮件“把脉问诊”。指尖轻捏袋口,他像老中医般“望”见残留的快递单边角、“闻”到内里书籍特有的油墨味、“问”出称重仪上3.2公斤的精确数据,最后通过系统筛选对应信息——不到两分钟就打印出正确的面单。这是他的无着邮件“复活术”,几年间让数万件“迷途”邮件重新踏上旅程。
今年4月,毛自学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无着邮件不是‘死件’,是等着回家的‘迷路者’。”2013年,当毛自学第一次在分拣线上看到因面单脱落而无法送出的邮件时,就暗下决心:“不能放弃任何无着邮件的线索。”他将中医“望闻问切”融入工作,总结出一套精准的处理法则:查看包装是否有面单残留、收件人电话片段,甚至通过胶带纹路判断收寄局所;香水包裹的淡香、海鲜件的咸涩、图书的油墨味,都可能成为分类线索;称重数据与物流系统比对,误差不超过0.1公斤即可锁定疑似单号;通过新一代预处理匹配系统,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可追溯的物流轨迹。
毛自学正在处理无着邮件(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2017年,海口邮区中心无着邮件管理系统上线,毛自学主动请缨驻守分拣线上的“修复台”。他带领团队利用防水胶带、气泡膜等材料优化修复流程,使破损邮件修复效率提升3倍,平均每班次修复量达200余件,邮件丢失率下降65%,成效显著。2023年全省邮政行业技能竞赛现场,他凭借这套“望闻问切”四字诀,在3分钟内成功复活5件无着邮件。他举例说明:“比如这个包裹,表面看似没有有效信息,但摸到填充物里藏着一张皱巴巴的购物小票,上面的订单号就是‘复活’邮件的‘钥匙’。”2024年,海口邮区中心正式设立“邮件医院”,将他的修复工作法转化为标准化流程推广应用。
作为全省邮政业务内训师,毛自学通过线上和线下对18个市县开展培训,将“望闻问切”四字诀拆解成实操案例。因工作出色,今年4月,毛自学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称号,他所在的国际邮件车间团队先后获得“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海南省最美快递员团队”等荣誉。
毛自学在指挥调度中心(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邮件往来数量越来越多,毛自学肩上的责任也愈发沉重。作为海口国际邮件交换站筹备组成员,他赴昆明学习后,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2024年6月,交换站正式运营,实现国际邮件本地通关,跨境物流效率大幅提升。他还主动承担起协助收件人缴税的工作,每年现场接待申报业务3000人次,通过微信收集药品处方、价格资料等审核材料,让群众“少跑腿”。“宁可自己多跑路,也要让群众少出门。”这句朴实的承诺,映照着他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
毛自学自参加工作以来,连续11年春运坚守现场,时常加班加点处理包裹,确保快速准确分拣封发、及时交运,邮件时限准确率达98%以上,让“年货安全、准确、快速送达”。在重要节假日,他主动放弃休息,紧盯邮件处理发运时限。2024年,他获评全国春运“情满旅途”活动先进个人。面对自动化分拣设备的普及,他依然常守“人工修复台”:“技术再先进,也代替不了人心的温度。当看到收件人收到失而复得的邮件时,就知道我们的坚守有意义。”
毛自学在海口国际邮件交换站处理国际邮件(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在海口邮区中心的分拣大厅里,毛自学工位上方的 “邮件医院”牌子格外醒目。在这里,传统匠心与现代技术交织,每天都有数百件“迷途”邮件通过他的“复活术”重新拥有地址。从普通分拣员到技师,他用 “望闻问切”的执着,诠释着邮政人“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 —— 让每一件邮件都找到回家的路,让每一份期待都不被辜负。